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营销笔记4】在正式写文案前还应该知道这些

来源:华拓网

营销一款产品,从开始筹划到最终落地,必经三个阶段:发现市场需求—和用户痛点建立关联—产出痛点文案。

在完成了找需求和建立用户关联的任务,文案貌似就呼之欲出了。但实际上,我们经常看到的很多文案,却并没有真正地影响到用户。

这其中的缘由,就是在正式写文案前我们还应该知道的事情。

营销行为,本质上一种是通过改变一些人的行动、想法,让情况对自己更有利的行动。

落到具体执行上,要从两个方向思考:一是用户会因为什么产生想要改变的想法,二是如果用户并没有这种想法,我们该如何去激发。

但通常,我们却会陷入一种很自嗨的假定:用户总是不断在质疑过去的选择,一直在寻找更好的产品;一旦出现了更好的产品,用户也一定会愿意改变。

可事实上,人在本能上总是倾向于拒绝改变,除非有某种促使他改变的动机或理由。

而我们的自嗨假定,却把本来属于营销做的工作,推到了用户的身上。自然,经由这样的想法产出的文案,也就很难打动用户。

因此,想要写出足够打动人的痛点文案,关键在于用户如何想,而不是产品是什么。

了解“用户如何想”的秘诀就是4个字:“脑中有人”。

在正式动笔前,一定要在脑中想象这样的画面:一个没有用你的产品的人,在他每天的生活场景:上班、下班、吃饭、睡觉、看电影……一定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你要找到究竟是哪里不合理。

这就是痛点文案的主题思想:在让用户关注产品前,先让他们关注自己和生活。

通过找到使用产品前,用户生活状态的不合理,制造反差,这就完成了基本款痛点文案框架的前半部分。

正如给了鸡汤,要发勺子,指出不合理后还要给出解决方案。

基本款痛点文案框架的后半部分,就是关联用户,说明使用产品后,满足了什么需求。

完成了基本款痛点文案的框架搭建,再来解决痛点不够痛的问题。

利用11种找痛点的套路,针对不同人群,为需求匹配的适当的场景。本质上,就是利用了人的各种心理。

1、补偿自己

2、补偿别人

3、落后心理

4、优越心理

5、择优心理

6、经验习得心理

7、理想身份心理

8、回避身份心理

9、完型心理

10、两难心理

11、一致性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