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去世,各类文章很多很多,事迹、评论大多重复,表达了对这位百岁老人、卓越女性的怀念之情。兹摘取数句,评论数枚,聊表崇敬。
杨绛先生(百度).jpg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
——摘自新华网《杨绛先生送给年轻人的9句话》
【一喷】这些话,从2000年前历代的父母前辈就开始讲,为啥今天听杨绛先生讲就这么醍醐灌顶呢?道理没有变,什么时候我们把父母师长都当作杨绛一样地尊重和顺从的时候,就好了。
钱瑗曾说:“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浓烈、刺激,喝完就完了。”
----摘自《港媒:中国最后一个用先生称呼的女性走了》,《参考消息》
【一喷】知父母莫若女。钱先生、杨先生其文恰如其人也。
又,“先生”之用于女性,似与国外的"Mr.”无关,仅用于生活于民国时代且才德广受尊重、做出突出贡献的女士,如魏巍称他的小学语文老师为蔡芸芝先生,周恩来称呼宋庆龄为先生。当然,现在女性普遍喜欢被称为“女汉子”。
已近九十高龄的杨绛笔耕不辍,开始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并将丈夫钱钟书七万余页的笔记悉心整理出版。2003年,《我们仨》出版问世,这本书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而时隔四年,96岁高龄的杨绛又意想不到地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
——摘自《杨绛: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音频)》,央广网
【一喷】我们一直在看各种励志、逆袭的书。还有什么比杨绛先生的经历更励志的呢?还有谁比百岁老人逆时光而动,著作不辍,更加逆袭的呢!
2012年,3月26日,社科院陈奎元院长来看望。我提出三要求:一、我去世后,不开追悼会;二、不受奠仪;三、至多七八至亲送送。
------摘自《 杨绛先生生前曾表示:去世后不开追悼会 不受奠仪 》,《北京青年报》
【一喷】前辈中,很多人提出了这样的遗嘱。现在,这样的遗嘱越来越少了。身后的荣华与逝去的人之间,难道有“一毛钱”关系?
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摘自《杨绛: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音频)》,央广网
【一喷】高手且坎坷如斯,我辈某丝又有何德何能奢求命运特别垂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