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一个故事要说上多少遍才能深入人心

来源:华拓网

是不是因为人老了,就会翻来覆去地说着同一件事情?有人说不是的,那是因为心态老了。

先不去细究是人老还是心态老,反正这种现象在不少人(包括我自己)身上都会发生。

比如有位同学,许多次相见,总会把毕业设计时请指导老师喝酒,将老师灌醉后又架着老师回家的故事,整个过程一五一十地详细叙述,仿佛在对“不厌其烦”这个词语做着生动形象注释。可能是因为他觉得:将老师灌倒在马路边,有损于师道尊严,但最后亲自架着老师回家,却是一种有错必纠,弃恶从善的表现,值得终身回顾总结。

当然复述私密故事属于个人的偏好与自由,他人不得干涉。况且如今是现代社会,如果谁不愿意听的话,都有塞一副耳机,假装在欣赏音乐的权利。不像上一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从早到晚满世界播放着八个样板戏,就是换十副耳机也还是那种腔调的十倍。

反过来检讨自己,尽管我对某些刻骨铭心的经历,也会说上不止一遍两遍。但一般情况下,尤其是在思想方面,尽量控制重复也是我内心的真诚愿望。我的偏好就是简单,不喜拖泥带水,反感生活中许多鸡零狗碎的琐事,被人像重大历史事件那样颠来倒去反复叙述。更反感有人山寨了几个听上去不错的名词,引进了几套华而不实的空论,就当做圣经上传下达,天天拿出来紧箍咒一遍。

当然不能说怀旧不好,怀旧说明一个人内心细腻,懂得情调。但人如果老是将记忆力用在一些过去的无聊的琐事上,整天沉浸在对往事的咀嚼中,不再发现和接受新生事物,他的精神世界的格局也就可想而知,他的生活也仅仅是只会复读、模仿而非开拓创新进取。

夸张点讲,将生活中那些鸡毛蒜皮,鸡零狗碎的细节,以及那些没有实质性内容与之相呼应的概念和原理,翻来覆去地论述,对于许多听众来说,会产生如下后果:听第一遍觉得眼亮。说第二遍让人觉得新鲜。道三遍是加深听者的印象。唠叨第四遍则边际效用为零。啰嗦到五遍时则让人呵欠连绵。讲到第六遍时会让人心生厌烦。说到七遍时会让人思路冻结,没有了想法。复述到第八遍时会让人火冒三丈。如果正逢宴席,则听者会站起来掀翻酒桌。说到第九遍时,周围人就会自动联合起来,直接将复述者送到精神病医院。想想到此为止我也说到第九遍了,还好内容是在不断变化和递进,但也要就此识相止住。

看到这里,有些喜欢复述和炒冷饭的人可能会心生进一步的忧虑:像我这样一时积习难改,万一被送进精神病医院怎么办。其实被送进精神病医院也并不可怕,精神病嫌疑人自己完全可以证明自己的清白。

记得一两年前,微信朋友圈中就流传过一个诀窍,说的是两位正常者同时被送进精神病医院,其中一位不作任何抗辩,只是在医院里老老实实干活,吃饭、做操、看报、读书、写字并睡觉,如此翻来覆去。一个星期过后,就意外地收到了释放通知书。另一个不断为自己辩护,翻来覆去说自己正常,被关进来属于那群乌合之众和医生的误判,又说自己是刚入行的社会学家。留学美国时曾经和奥巴马做过交流,在博士论文中有过理论创新。然后他又在精神病院花钱聘律师,结果聘到的又是猪一样的精神病律师,所以直到现在还在那里呆着。其中的原因不言自明:精神病医院和法院的政策都是根据同样的法律制定的,尽管精神病院里关押的基本上都是精神病人,但关人的那些医护人员尤其是正副院长们,都是经过智商加情商的严格测试与考核后上岗的。这些用来对付精神病人的人,他们的脑子要比正常人还要正常,怎么可能指望他们跟法院对着干,倒过来实行“抗拒从宽,坦白从严”政策呢?

上面别人推荐的方法尽管有效,但需要有一点持久战的耐心。对于那些个人修养还欠火候的人,我愿介绍一个更加放松,更加随心所欲的办法:就是你平时做什么,进了精神病医院还是做什么。比如你平时喜欢复述在当时的贫困年代,自己去龙须沟里钓小龙虾,回家亲自配方,烧出美味香辣小龙虾的故事,那么就继续复述下去。只需愚公移山地把在外面说过的故事反复唠叨,次数要达到一千遍之巨。只要到了那个临界点,量变引起质变,整个医院的医生和护士都会受到感动。院长会亲自下达复诊指令。复诊后宣布叙述者属于冤假病例,“无病释放”并追究当时那些玩忽职守,无中生有的精神病医生的罪责。而且,叙述者的坚持不懈还会感动整个医院的医护人员,叙述的故事也早已深入人心,这些都会促使他们到处宣传你的“发明事迹和先进思想”。也怪不得现在香辣小龙虾雅俗共赏,人见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