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是这样的:除夕夜一个朋友让我去抢红包,我说我不想抢。她问为什么,我说我只想一个人静一静。她突然甩出一句“不要那么不合群好吗”,心情没有不好也没有很high的我来不及思考她是怎么在不抢红包和不合群之间建立联系的就回呛了一句“不合群又怎样?”
然后,然后她就再没搭理我了。
一般我很少说这种语气不善又略带挑衅的话。一是我越来越懒了,以前看不惯一些东西还非要去和人家理论一番,现在因为懒得和人费口舌连看不惯的事也越来越少了;二是一时的冲动宣泄或许能营造片刻的宁静,可是却会带来更多人际关系的隐患。所以即使有情绪有不满,我也尽量不表现出来。
毕竟,想要争输赢的人多,愿意分对错的寥寥。
但是昨天我到底没忍住,不仅言辞不善,而且还暴露了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因为我很好奇:什么时候起节假日的时候必须要配合高兴的人一起高兴了?(这不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义务吧?)而且,合群真的有那么重要吗?不合群是一种错吗?
“不合群”有错吗?很多时候,我知道我做的事情或许在他人眼中是不合群的,但我宁愿承受“不合群”的后果甚至是惩罚,我也要去做某些事。
更重要的是,我有这种权利呀——不开心不高兴的权利,在所有人欢呼雀跃时保持平静的权利,允许自己和别人不同并追求这种不同的权利。只要我没有损害他人的权益。
我懂朋友的意思。昨晚是除夕夜,辞旧迎新,万家灯火,普天同庆,在这样一个好日子里,你所有不好的事情都应该放一放,留待新年过去再解决;你可以有自己的小情绪,但是不要影响了别人的好心情;大家都在做同一件事,为了群体利益最大化,你最好也去做,不管你愿意不愿意。
虽然事实是,我没有不高兴,只不过没有用手舞足蹈、眉开眼笑的方式表达欣喜之情而已;而且我也根本没有影响别人的心情,反而把我妈逗的笑个不停。
然而这个事实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你怎么可以不高兴?在这样一个欢乐祥和的氛围中。
好。就算我在除夕夜的时候不高兴,而且还带着一脸人畜勿近的衰气。这样够不吉利,够不“合群”了吧?
可是凭什么呢?凭什么在除夕夜的时候人就不能不高兴不开心呢?或者说,凭什么在其他人都高兴的时候不能允许有一个不高兴的人的存在呢?
“不合群”有错吗?是法律规定了这样还是谁家家规规定了?
有人说是道德,道德要求我们这样;有人说是礼仪修养,修养让我们做一个顾及他人的感受的人。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这是我今天想要思考的东西:为什么人们总是尽力做一个“合群”的人?为什么当有人的行为举止不符常理时会有人看不惯并恶意指责?
首先,我想给“合群”下个定义或者说确定范围。
“合群”由“合”和“群”构成。“合”可以组成“符合”、“适合”等,“群”也可组成“群体”、“群落”等。
那么对“合群”最粗暴直接的解释是“符合群体”。但是这句话缺少一个宾语对不对?符合群体的什么呢?
我们再来剖析一下“群体”。
一,“群体”必然是可以活动的,因此植物、空气、土壤等组成不了一个群体,只有人和除人以外的其他动物才是“群体”的组成对象。
二,一个人肯定不能称之为“群体”的,因此群体的对象数量必须大于等于二。
三,一个群体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群体肯定是因为群体内的人有共同的东西,血缘关系、地理位置、金钱利益、共同目标等等;而为了使群体内的人能够组成并维持成一个群体而非一个个分散独立的人的状态(即群体凝聚力)必然会有一些成文或不成文的规范。
最后我们可以给“合群”下一个相对具体的定义了。“合群”即符合由两个及以上的人组成的共同体的规范。
“不合群”有错吗?在以上寻找定义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发现了“不合群”会引发非议乃至责难的一个原因。为了使群体得以维持下去,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相同的规范。而一旦有人不遵守规范甚至是打破规范,这对于群体凝聚力以及群体内的其他人都是一个巨大的冲击甚至创伤。所以“不合群”必然是不受欢迎的。
对于群体内的领导者来说,ta有责任和义务维持群体,而出现不合群的人将是对ta的能力和威望的挑战,因此ta会采取措施打击甚至消灭异己。
而对于群体内的成员而言,大多数人都是讨厌不合群的人的。因为群体成员对群体有义务,同时群体也会给成员提供权利和便利,一旦有不合群的人,就像鸡蛋壳上裂了一条缝一样,意味着稳定安全的状态可能会遭到破坏,因此即使领导者没有下命令,成员也会奋起而攻之。
而在集体主义意识特别强烈,领导主义作风盛行的国度里,人们更是难以容忍不合群的人的存在。我还记得初中那时候大家都比较保守听话,要是有哪个姑娘稍微穿的胡哨一点、色彩鲜艳一点、衣服上的洞洞多一点,便会有一群人议论纷纷,有的人甚至恶语不断。或许你会说我这个例子说服力不够,毕竟这是八九年前的事了,而且我还是在小镇里上的学。可是,在2015年国内一线城市的公共场合里还有女性因为“衣着暴露”受到伤害甚至在事后被说“活该”,这你怎么解释呢?
我不是要鼓励大家去不合群,去打破群体规则。我想说的是,几乎所有的社会规范、道德、民风习俗都是在历史的演变中一步步形成的,它们之所以流传至今日无非是因为它们适用于彼时彼刻的人和社会环境(确切地说是大部分人,因为少部分反抗的人是很难存活下来的),但是它们适不适应此时此刻的所有人以及当代的环境,我要打一个问号。
生活中“不合群”的现象处处存在,范围可大可小,程度可轻可重。在一个学习氛围单薄的环境里认真学习,上课努力参与课堂活动的人是“不合群的;在一个部落中,如果其他姑娘都是21/2岁结婚,那么那个30岁还没结婚的人就是“不合群”的;“人”的属性是社会人,大家的常态是三五成群,最少也是二人为伴,因此一个独来独往、远离人群的人是不合群的……
不合群是一种危险的选择和行为。然而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选择的,比如父母、比如亲戚、比如出生和生活的环境、比如某些我们一出生就从属的群体……所以如果你有任何与群体规范相冲的想法或行为,甚至因此受过流言蜚语,不必过分苛责自己,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也许换个群体你的问题就不复存在了。热爱学习的人在重视学习的班级里必然感觉如鱼得水,不喜欢早结婚的人如果生长在一个不care结婚年龄的国度里,可能40岁没结婚也没有注意到,喜欢独立自主的里如果生活在美国德国等国家可能会觉得更自在。
回到我开头说的事情上。
处于高兴愉悦状态的人不仅很可能给别人带来美好的感受,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人攻击性侵略性低,换句话说就是,人畜无害。
而生气、悲伤、愤怒、绝望、压抑、痛苦……的人往往容易做出伤害性事件。在路上看见一个涨红了脸、捏紧拳头、眉头紧皱的人,即使不知道他发生了什么,行人也会远远避开。
在群体中,如果其他人都很高兴,眉开色舞、手舞足蹈,偏偏你一脸淡然,那么在高兴的人眼里,你的淡然就是不高兴不开心不合群不配合。
这逻辑虽然很强盗,但自有其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若你要我说这个淡然的人有没有错,当然没有。
因为在任何一个成熟文明自由的文化中,一个人只要没有任何反人类反社会、侵犯他人权益的行径,那么包括道德在内的一切习俗都不应该强迫ta去做任何违背个人意志的事情。
这才是我想要生活的环境。
“不合群”有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