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父与子,该何去何从?

来源:华拓网

      今天开车带孩子出去玩儿,途中妻子又唠叨起父亲为什么不来看孩子的话题。每次提到这件事我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索性沉默着。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是无解的,我也懒得再跟妻子一遍遍的分析原因,因为具体什么原因连我自己都很难说清楚。

      自古以来,父亲与儿子的关系貌似永远都不会像母子之间那样亲密。原因可能有很多,我觉得本质上还是男子汉尊严在作祟,男人之间如果像女人那般亲密温婉的话,还谈什么男子气概?

      从小我跟父亲的关系就一直比较淡漠,除上面说的原因外,我其实是个不喜欢跟人沟通的人,尤其是跟自己的父母。在一般人眼里,父母是这世上跟自己最亲近的人,心里有什么事情总喜欢先跟父母说说。而我却习惯将心事烂在心里,怯于或羞于拿出来跟人分享,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现在这种性格。身边最不了解我的人反而成了父母。

      以前跟父亲也只是那种说不上亲密无间的淡漠,现在却感觉已经到了僵化甚至有些陌生的地步。事情的导火索发生在母亲去世三个月后,一天大姐跟我打电话,透露了父亲想找个老伴儿的想法,算是正式由大姐通知了全家。挂了电话我愣了半天,怎么会这样呢?他怎么能做出这种事来?就这么迫不及待吗?母亲去世刚过百天,尸骨未寒,这就憋不住了?脑海中反复回荡着这几句话,既伤心又愤怒。记事以来关于父亲所有好的印象开始全面崩塌,我对他真的是失望透顶,心里涌出无限恨意。一时间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极力反对,犹记得当时言辞之激烈、伤人。从那之后父子之间几乎断绝联系,只是从二姐口里听说父亲很伤心,经常哭。

      转眼母亲去世已经两年了,两年时间将我的恨意淡化了许多,尤其是看到他一个人生活的那么困难,对于找老伴儿这件事我已经有点动摇了。站在他的角度来想想,其实母亲去世后最痛苦的莫过于父亲。以前他习惯于有人照顾,现在突然什么都要自己做了,洗衣、缝补、做饭。。。。。想想也挺心酸。但是想起之前那场不愉快,心里那层阴影始终驱之不尽。一想到他在母亲去世之前可能就已经在心里筹划着另找一个过日子,我就始终跨不过我们之间的那堵墙。现在心里涌现的这一丝愧疚也只是基于作为人子的最基本的伦理道德。有我一口吃的就不会饿着他,赡养的义务我不会逃避,但是要彻底的原谅他我还做不到。或许时间能冲淡一切,或许等我到了他那个年纪的时候才能真正体会到他的苦衷吧,但那些都太遥远了。

        就让他剩余的人生活在跟子女的隔阂中吗?人常说“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不确定这会不会成为我这一辈子的遗憾,遗憾一旦生成,痛苦也将伴随我的余生。所以,是不是该尝试着放下执念去跟过去和解?我的心中一片茫然。

      如果让父亲来看孩子,老家的宅院势必就要荒废了。那里承载着我们童年、少年时期的许多记忆,一种温馨的、永远不可磨灭的关于家的记忆。虽然已经在外成家立业了,可是心中真正的家始终是老家那个老院子,它永远是我们姊妹几个心灵的避风港湾。有老家、有父母在,我们就永远可以做回孩子。老家始终用一根看不到的丝线连着我们,让我们在漫漫人生长路上彼此不孤单,守望相助。所以,我不敢去想象老家院子荒芜破败的样子,一想到那场景就仿佛我的一整段人生被硬生生地割裂而去。

      再说,他有他的生活,我不能为了自己而去剥夺别人选择生活的自由,就算亲人也不行。没有谁规定父母就一定要将自己的全部都奉献给子女,这样是不公平的。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主体,都应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生活,这也是生活赋予人的权利。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我阻止他找老伴儿这件事貌似就有点不通人情了。

      算了,与其这么焦虑地惆怅着,不如顺其自然。无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还不都是生活?生活永远都会是它本来的样子,何必整日苦恼着呢,只求心安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