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人情社会”这个词,有的人在拼搏的职场中自知冷暖,有的人在热闹的课堂上各执所见,有的人在入世的岔口前一脸茫然。每个人对当下这个热词都或多或少有所感知和见解,那么人情社会到底如何产生、人情社会有何特点、人情社会又如何维系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的探索,笔者愿在这里与大家一同探讨。
人情社会从哪来?源头:乡土中国
回顾过去是探索现在的钥匙。作为历史文明延续从未中断过的国家,千年来的文化沉淀和习俗基因仍然在诸多方面深刻影响着现代中国。费孝通先生曾经在其名作《乡土中国》一书中指出: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虽然这个观点是针对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而言,但对于今天城市、城镇化迅速发展的现代中国,对待土地和农民仍然是最为关注和本质的焦点问题,这样的结论仍然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人情社会之所以说源自乡土中国,主要是基于乡土中国的几大特性:
(一)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直接靠农业谋生的人是黏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传下去,除非遇到特殊的天灾人祸,不太有变动。世代而居,总会“日久生情”。
(二)从人和空间的关系看,黏在土地上的人是不流动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来看,是孤立和隔膜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而是以住在一起的集团为单位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程度很浅,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聚集许多人住在一起的需要了。狭小范围内的分工合作易使产生的人情更加浓厚。
(三)乡土社会的生活富于地方性。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人们聚村而居,人口流动率低,社区间的往来也较为疏少,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在这种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终老是乡是常态。人和人的关系就有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大家眼中看着长大,孩子眼中周围的人也是从小看惯的,这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熟悉”的人情社会。
人情社会从哪来?社会学里分有这样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一种是并没有具体目的,只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用我们的话说,前者是法理社会,后者是礼俗社会。“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现代社会是由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每个人都不知道各自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才会发生法律,乡土社会中法律无从发生,人情是最好的通行证。
结构:差序格局
西方社会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团体,团体间的界限分明,就像一捆捆扎起来的柴,团体里外的人一定要分的清楚,不能模糊。这种社会中人和人关系的格局可以称之为“团体格局”。
人情社会的结构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这种结构叫做“差序结构”。
从亲属关系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都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从地缘关系上看,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它不是一个固定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贾府大观园里,繁盛时沾亲带故者一容而下,失势时一哄而散。人情社会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我们对世态炎凉特有感触,也正是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在这伸缩性的网络里,以“己”为中心。这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在个人主义下,既讲究平等观念,同一团体中各人地位平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权利,又讲究宪法观念,团体不能抹杀个人;而自我主义是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人情社会从哪来?维系:私人道德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此人情社会里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是超于个人的“实在”,不是有形的东西,但这种“实在”只能用有形的东西去象征表示,也就是对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上帝象征团体无形的实在,但在执行团体意志时,还得有人来代理,如果代理者有所违反,就失去了代理的资格。于是团体格局的道德体系中发生了权利的观念,防止团体代理人滥用权力,于是发生了宪法。
人情社会从哪来?而“差序格局”中,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来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另一路线是朋友,相配的是忠和信。这样的格局中是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因此,我们的道德和规定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在这种人情社会中,普遍的标准常常并不发生作业,往往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
内核:礼治秩序
人们常说,西方是法治社会,我们是人治社会。二者的区别不在“法”和“人”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人情社会从哪来?人情社会更多是一个礼治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慈善,“礼”也可以杀人野蛮。礼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单从“行为规范”这点说,“礼”和“法”无异,不同点在于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却不需要有形的机构,维持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人情社会中传统的效力更大。在缺乏变动的时代,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其祖其父的经验。像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则灵,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礼治”的性质,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所应付的问题如果由团体合作的时候,要保障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要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就是法律,即“法治”。
礼治非人治,与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是不会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
我们的国家曾在创造千年文明的灿烂中固步自封,也曾在遭遇百年磨难的动荡中艰难转型,如今又身处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际遇中乘风启航。现在的我们与社会正经历着乡土风情与现代风光相互影响,习惯传统与现世风潮相互激荡。人情社会的特点远不止于以上四点,之所以讨论这个话题,就是为了帮助我们理清历史的坐标,定准我们所处在的位置,更好的迎接未来与奋斗!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身处社会转型和发展的我们,应当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吸取传统的精华,勇于创新与改变,从自身做起,一起推动我们社会向现代化更好更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