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众星捧月,刘备却未得天下,是因为诸葛亮失算了吗?其实此人早已知晓

来源:华拓网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一部《三国演义》,诉说着多少英雄豪杰的典故,有“大奸大恶”的曹阿瞒,有傲视群雄令世人敬仰的关云长;既有如“千年神龟”般隐藏的司马懿,又有锋芒毕露的大都督周公瑾。可是,唯有一人算得是三国里的悲剧人物,那就是诸葛亮。

鞠躬尽瘁事先主,殚精极虑为蜀汉。可惜,最终一世夙愿还是落得油尽灯枯,化为泡影。在罗贯中的笔下,犹如神人一般的孔明,既能洞观天象,又能呼风唤雾,可诸葛亮是否料到了刘备不得天下的最终结果呢?其实在罗贯中的笔下,早有所暗示,称诸葛亮是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事情还得从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说起。

刘备当年收得汉寿亭侯关云长、张飞、常山赵子龙三位猛将,仁义天下,早已是声名远播,再有”皇叔“的名头加持,其正义的典型更是无可估量。在屈尊刘表处时,刘备因蔡瑁设计要杀害,故而逃窜,得遇的卢马飞跃潭溪,保全了性命。

所谓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刘备偶遇了水镜先生,水镜先生何许人也?其实,是隐士司马徽罢了。在这里,司马徽先刘备推介的“卧龙”、“凤雏”两位名士,并信誓旦旦地说:得此二人之一,必能安天下。

可是有人要有疑问了?司马徽说的话后来都应验了,可唯独这一点似乎是打了自己的脸;刘备后来得了”卧龙“、”凤雏“两个人,还不是没有平定天下吗?其实不然,司马徽说的是若得一人必能成就大业,可惜刘备得了两人,这并不能说司马徽预言错误。

话说,刘备经司马徽一鼓动,内心激情澎湃,随后徐庶再向刘备推荐此二人,刘备便下了决心要去请诸葛亮出山了。其实,从理性的角度来看,三顾茅庐中的种种障碍,可能是诸葛亮有意为之,试探刘备仁义之称是否表里如一。

从三顾茅庐的情景设置来看,第一次,刘关张三兄弟犹如寻常拜访客人一般,带着些礼物就去了,这并看不出什么品行。第二次,天降大雪,刘关张冒严寒去往,张飞、关羽怨言不断,可能刘备老好人的品行初露锋芒。第三次,张飞、关羽彻底恼怒了,可是刘备却内心坚持礼贤下士,其实从此可以看出,刘备想要得到天下的雄心。

当然,三次考验后,诸葛亮让刘备过关了,给出隆中对计定天下。对于孔明这样的人来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自然了然于胸。他自然也明白大汉王朝必将完结,可是还是一如既往地决定出山辅佐刘备,寻求匡扶汉室。

由此可见,孔明被刘备三顾茅庐的仁义品行所打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即使最后落不得什么好的结果,那最起码一生能够遇到明主,了却宏图大愿。所以呀,诸葛亮绝不是失算了,而是经过精心谋划之后做出的结果。可是,人怎么能够天斗呢?

对于诸葛亮出山辅助刘备,水镜先生司马徽曾是这样表现的。徽出门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司马徽想表达什么?这在明白不过了,只不过语气稍微委婉了一些。

司马徽意思就是,刘备是诸葛亮的知遇明主,这是板上钉钉的,跑不了。可是你孔明生的不是时候呀,终究还是美好愿望化为灰烬的,只有可惜的份了。侧面的说出,刘备最后完不成匡扶汉室的目标的,这就是天下大势,谁也无法改变。

看吧,《三国演义》之中,这个暗藏很深的智者,早就料到诸葛亮和刘备的命运结局了。

纵观《三国演义》,孔明的一生不是在献计策,就是在皱着眉头想计策。刘备悲伤哀痛,他跟着愁眉难受;刘备大喜欢乐,他也是笑容满面。毫不夸张的说,诸葛亮的一生完全是为了刘备而活着,侍奉罢了先主,还要尽心尽责的照顾“阿斗”。很难想象,如果诸葛亮没有出山,刘备会是怎样的?这不得而知。

不过话又说回来,诸葛亮在茅庐之中,为刘备定下的“安邦大计”--隆中对,其中有一句十分耐人寻味: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意思就是,如果刘备按照孔明的计策实行,那么”目标“可以实现了。

在下看来,孔明或许所说的“霸业”,就是实现三足鼎立,“汉室可兴”就是指的是建立蜀汉。而刘备所说的匡扶汉室目标是,重新让大汉辉煌起来,一统天下。仔细来看,二人所说目标之间是有偏差的。终究,还是苦了诸葛亮呀。

参考:

《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