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工作半年,我是怎么被老板逼出10万+的......

来源:华拓网

老板把我招来的时候,告诉我,小伙子要奔着爆款内容去啊,此后的每一天,路过工位都是一句「你的10万+呢?」

不仅仅是情感类的公众号,垂直领域的专业内容平台更想着有朝一日成为‘咪蒙’,甩手就是一篇10万+,还不能缺乏专业领域应有的深度。

然而幸福来得太突然......

年前写得的一篇《小程序上线7天,罗胖带着1000万用户跑了……》在微信公众号上获得了10万+,同时在新浪微博、今日头条上也获得了大量的转发和评论,百度相同标题结果达到4万多条,钛媒体、创业邦等数百家媒体也在不断转发。

最令我欣慰的是这样的一篇图文在发出的前后三天里,为我们的商业化项目外包大师带来了近20条销售线索。

事实上,如今的阅读量更多的是幻觉,没有比真金白银的销售转化更让人兴奋的了。作为一名初级的内容运营,除了随处可见的机械的“打造爆款文章”的步骤,我试图分享一些不一样的方法和感受给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也欢迎一起留言讨论。

向上沟通,拒绝掉老板交代的大部分工作

对的,你没有看错,就是“拒绝掉老板交代的大部分工作”,给大家看一份一个月前,作为初级内容运营我的工作列表,包含具体的工作内容:

其中还不包含自己生产原创文章,新媒体内容运营的工作极其繁杂,事实证明,因为繁杂的工作疲于奔命,反而会丢弃原来的目标,类似于产品经理,什么功能都想做的话基本也就做不出啥功能来了。

怎么从散乱的工作里找到目标,脱离沉重机械的工作,练就自己的“致命一击”,分享两点:

第一,向上沟通,向上管理。定义上来看,向上管理就是“从战略上配合Boss的作风和目标,并将其与自身的作风和目标融合起来,从而能够有所作为,辅助Boss并实现个人的职业目标。”

放到具体的情境下我的做法是和Boss沟通,表明想把这些基础工作(企业管理中可以称之为“保健因子”)交接出去的意愿,并阐明自己在团队中的定位(即生产爆款内容,用内容服务公司的品牌和目标用户),后来在Boss的帮助下,我慢慢的开始像砍需求似得把工作分配了出去。

第二,目标要单纯,要唯一,要死磕。一旦如果把自己定位内容生产者的话,要所有的事情都围绕打爆款这个目标来进行,但凡不能实现此目标的需求,都是伪需求,都得砍掉。

Boss说得好啊,做100件平庸的事情得到的结果还是平庸,不如死磕一件有挑战的事情。

“窃取”高手的思想,优先拿到别人没有的资源

有一些富裕的时间之后,你就会开始按照策划选题——收集整理素材——内容加工生产——排版优化这样的正常逻辑去操作一个选题。

不过在一个产品经理社区浸淫了大半年,总得学会儿点产品经理的招数,这当中我想到了有两点:

第一,判断切入的时机,判断切入点有没有差异化

和产品的生命周期一样,事件的发展也有生命周期。1月9日小程序发布当天,我们就推出了《微信小程序,你的场景呢》一文,在当时也获得了6w+的阅读量,其实经过观察,当天全网出现了很多10w+的文章,但多数内容相近,包括如何找到小程序的入口、哪些值得尝试的小程序,当时的媒体也达成了“小程序的场景在线下”这一基本共识,反复炒作这几个点,几乎没有火爆的可能,遂放弃。

一周之后,罗胖宣布不做小程序和今日头条Lite暂停事件让我又注意到这个选题,当时不少人已经体验过小程序了,我也观察到两种分裂的现象,一边是一堆靠流量吃饭的媒体搞了小程序结果没增长,甚至有不少团队联系外包大师,火急火燎的想做小程序,不过被我司CEO泼了一盆冷水。

另一边美团的同学正在没日没夜的改他们小程序的Bug,优化功能,并在所有美团的宣传页上印上小程序的二维码。通过这一点现象去切入,才有了后面更多的思考。

第二,“窃取”高手的思想,优先拿到别人没有的资源

当时我们召集了一群在微信小程序上最有发言权的大咖:对微信小程序理解最深得张小龙认可的阿禅,第一批微信小程序内测产品之一在行·分答的联合创始人姚笛,全球最大的产品经理社区PMCAFF掌门人阿德以及阿尔法公社创始合伙人蒋亚萌,一起举办了一场关于微信小程序的讨论活动。

当时在场的还包括100多位对小程序感兴趣的产品同行,借此机会,我站在他们的视角上更全面的理解了小程序,活动之后,我还主动请缨去整理活动的速记资料,为的是第一时间能够梳理出我还不知道的观点和信息,看看能不能学习高手的这些思想。

后来文章中“微信本身就是场景”,“社群是高频高黏性场景,而总是容易被忽略”等等观点都是此前从网络上的资料中无法获取的信息,其中提到的一些实际的场景,以及分答快问这样的产品案例都能极大地丰富你文章的内容,成为火爆的一个可能性。

明白读者最基本的需求,把自己当成讲故事的人

作为新媒体内容的生产者,我们很容易把注意力都放在用户对信息的需求上,于是就有了“一个热点,全网去追”的现象,但其实我们都忽略了一个所有读者最普遍的需求,简直就是直达人性的需求了,就是:好玩,有趣。我每天上班已经很累了,能不要让我看那么累的东西吗?我只求这个故事能有趣点,这要求你都不能满足?

即便做到有趣很难,但至少文本操作上做到通畅易读,最近有个鲜活的例子,一家叫做离线的收费内容平台关闭了

原因有诸多,但网友一萌在公众号格致余论上吐槽了这么一段:

但凡主打“科技”的内容,能流动起来的首先要义是快,第二是平易近人。面对杂志书,我们不能强求其快,但行文不要太做作好么?《离线》的文章风格大抵如是:前戏太多,入戏太慢,试图通过词语、语法的奇特组合达到阅读“陌生感”未果,反而制造了阅读障碍,实现的不过是“伪慢阅读”——试图以文风影响阅读速度的做法是邪路,私以为“慢阅读”的真正要义是丰富而错落有致的信息量组合。

专业内容在形式上其实也是慢阅读,作为一个新媒体编辑,你应该把自己看作是讲故事的人,而不是学者专家,专业的内容跟专业的人学习就好了,这是我的一点感受。

文案负责吸引流量,深度内容负责用户停留时长

最后,比较惭愧的是,从原先的标题「罗辑思维率先放弃小程序,微信不想让你做流量生意」到「微信不想让你做流量生意,这20家公司成了炮灰」再到后来火爆的「小程序上线7天,罗胖带着1000万用户跑了……」中间大大小小迭代了30多个标题吧,然而到最后那篇文章的标题是我司程序员帮忙想的。

现在大家都认同那套国民总时间的理论了,用户的时间极其有限,好的文案,犀利的标题已经成为内容的一把利剑,文案负责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吸引流量,而真正能让用户停留在内容上的,就是优质和专业了,上一篇10w+的文章,我们把促成原因总结成三点:

找准切入点和时机,值得推敲的内容和一个犀利的标题。

以上就是我的感受了,当然也有非常多的不足,欢迎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