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我们觉得应该做也一直想做的事情,却很长时间都没有做,究其原因,其中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很多时候是我们将它们看的太高,总是仰视着它们,把他们过于的神圣化,比如读书、比如运动…
就拿读书这件事来说,很多人都知道自己应该多读书,也很想多读书,但是更多时候要不是一直想着却从来没有付出实践,或者刚刚开始没几天就放弃了,或者看了一本书之后觉得没有预想的收获,就断言读书无用,便不再读书了,何以出现这些状况,归结起来,就是我们把读书看的太神圣。
第一种神圣,是把读书看的太过于正式。
我的一个大学同学,听很多人推荐《金字塔原理》这本书,一直想好好读一读,开始的时候是在网上下载了一个kindle版本,读了两天感觉这么重要的书读电子版的太不正式了,第二天便买了一本实体书,读了两天又觉得这类书不能躺在床上读,然后第二天便去了图书馆,随后又发现买的这本实体书印刷质量不好,感觉影响阅读质量,想要买一本好的,结果到现在为止,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还没有把这本书好好的读一遍。在这个读书的历程中,已然将读书变成了一种仪式性的活动,失去了读书本身的随意性和随时性。
读书本身应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我们却给它加上很多不平凡的标签,特别是一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将读书抬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让人遥不可及。特别是国人较少阅读的这种大环境下,读书这种平常事却变成了高雅、高贵、时尚的代名词,我们如果看到有人在公交车、地铁、火车、飞机上读书,首先会很惊讶,然后会很佩服,很多人也许还会嘀咕一句“真能装”,总之是会让人觉得意外的事情。但是在很多发达国家,读书就像是吃饭喝水一样,随时随地可以读书,别人看到了,也不会觉得有什么特别,因为它本就不是一件需要特别对待的事情,更不需要弄的那么正式。
第二种神圣,是把读书看的太过于万能。
我另一个朋友,刚进入职场时,遇到了很多困难,听别人推荐一本职场类的书籍,便急不可待的在网上下了单,拿到手便开始读起来,读完之后将书中的一些方法应用于工作中,但是发现虽有一点改善,但是对于他目前的处境帮助并不大,于是便断言读书无用,发誓以后不再读书,因为一本书将读书打入了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翻身。
其实不是书的错,更不是读书的错,而是朋友的期望太高,将读书看的太过于万能,想仅仅通过读一本书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多少还是有些异想天开的。通过读书学知识,本是一个系统的积累的过程,同时还要加上自己不断的思考,最后才能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永远不要将读书看成是通往成功的捷径。
对于读书,我们应该做到:随时想读,随地能读,拿来既读,无不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