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这篇文的目的很简单――给妈妈送去农历生日的祝福和对家人的真挚问候。(这客套话说得真客套。)
我不善言情,说一些客观的东西可能会更自然一些。平日里我在情感表达上是个粗线条,总觉得说太多情深义重的话太过矫情。我知道这是一种逃避。由于自己头脑简单,一遇到情感就会手足无措甚至手脚发麻大脑崩盘只剩下泪腺不断膨胀自我,所以我尽量避免那些直扣心扉的情绪。然而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我又写下了这样一个特殊的题目,我也就要用我“粗线条”的方式逃避又正视这个足以让我以头抢地尔的话题。
为家人写篇文龙应台在《目送》中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我很赞同。可能从更广义上说,我的家人都在目送我远去。我算是半个在外的人,我高兴了会告诉他们,我想家了也会告诉他们,但是我做什么事都是我自己的事。家是我的起点,但终点在哪谁都不知道。家人是在起点陪伴我的那些最爱我的人,也是在我不想再走下去随时欢迎我的人。所以我什么都不怕,即使独身一人走着没有路灯的夜路我也是雄赳赳气昂昂的。
央视春晚的走基层特别节目非常好。说家风是2016年的质朴的话题。采访的时候有住在哈尔滨的山东老大爷、回忆老父亲的成名作家、过年回不了家的农民工等等。他们说的是家风,更是情感――一种无意间表露的情感。受访的农民工最让我心酸――过年为了省下路费自己凑合着在工棚里吃点饺子又对着镜头和家人说“过年好”。在外的人无暇回家,无暇想家,但不是不想回家不是不想家,只是命运别在自己一个人的裤腰带上,又不想辜负家人的祈福操心而不得不暂时忘却心头的想念。
为家人写篇文游子很无奈,不能与家人坐在一起看个新闻吃个火锅;游子很幸福,走到哪里都有母亲牵挂冷暖都有父亲作为后盾。在外的人目的不在于家而为未知的种种奔命。但我想说,忙归忙,既然你会记得在“双十一”前夕填满购物车,那你就不该借口忙而差点忘记母亲的生日。
有人说,在匆忙的奋斗人生路上不要忘记自己的内心。我想,更接地气的说法是不要忘记自己的家人。不管你走得好不好,不管他们给过你怎样的过去,你都要永远记得他们,你都要永远感谢他们。有事没事即使不打电话,也要常想想妈妈的厨艺、爸爸的唠叨、爷爷的耳背、奶奶的面条、姥爷的苹果和姥姥的外套。我给家里人的微信群取了个名字叫“千里共婵娟”。相信我,在你想着他们的时候,他们也会在月下想起那个曾经额头晒得黝黑总摔破膝盖的你。有家人可想,有家人想你,真的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