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生了一起没有公平处理的小交通意外
带孩子在小区休闲区玩,突然传来一阵哭声。
循着哭声,看到一个2岁多点的女孩(为方便区分,我们叫她小红),她前面是一个骑着儿童脚踏车的4岁左右的女孩(我们叫她小紫)。
看样子两家家长是认识的。
事情发生之前,家长们正在一处聊天。
此时,2岁小红的爷爷或者姥爷停止聊天,走过来抱起了小红。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可以看出这位老人很大度。
但是,
这样的大度似乎又有点问题。
他抱起小红之前问:
“怎么啦?”
明显能看出小红想说点什么,但是因为情绪和年龄原因,她需要一点时间平复和梳理。
老人没做任何等待,
抱起了小红。
然后,
再次开口了:
“行了,别哭啦!哭什么哭,啥事儿没有!”
稍大点的小紫姑娘自始至终愣在她的儿童脚踏车上,一脸蒙圈。
从我的角度正好能够看到两个女孩的距离和儿童脚踏车的状态。
儿童脚踏车后面有两个安全轮,其中靠近小红的那个,如果是直线骑过去的,极大可能压到小红的脚。
展现我神一般的绘画技能的示意图来了——
(▲轻点砸,这只是个示意图……)
虽然,
这技巧有可能让大家受惊,
但是,
足以说明,这可能是一起儿童交通小意外。
只是,这位爷爷(当然也有可能是姥爷)抱起来就走,还说女孩
“哭什么哭”。
人家老人都不着急,
◆ 是不是我大惊小怪了呢?
看在我如此卖力画示意图份上,
请从孩子发展的心理内在来看这件事——
老人的处理方式可能会造成如下结果:
1、2岁女孩被轧到了脚,还被嫌弃。
6岁的孩子会有内归因倾向
也就是认为:发生了不好的事,都是因为我不好。
最终感觉:我不够好。
2、骑车女孩有可能感觉到轧到人了。
但没人过来跟她解释发生什么了,她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
别觉得“这有什么”
这种感觉对成人来说无所谓
对孩子而言却是可以无限困惑的。
3、小紫可能会在内心里因为这件事而困惑、内疚。
但对于一个三、四岁的孩子而言,这种内疚很危险——
她可能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办,而故意去重复这一伤害行为。
注意,是故意,
因为内心的不安让她想去重复这件事,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事。
或者潜意识里面希望别人看到她这么做,
用惩罚来平衡她内心里的不安。
◆ 那么我们该如何处理这件“小题大做”的事呢?
其实如此小题大做的分析,
最终也只需要做点简单小事就足够了:
1、等小红小朋友处理好情绪,让她说说怎么了。
2、问问小紫小朋友发生什么了。
3、告诉小红下次不要离骑儿童脚踏车的小朋友这么近,保护好自己。
4、告诉小紫下次骑脚踏车时不要离小朋友太近。
5、请小紫给小红道歉。
就这简单,
就可以避免我稀里哗啦嗦前面这一堆分析了。
当然对于孩子而言却真的不止罗嗦这些文字这么简单。
1、让小红感觉“我受伤了,但我得到了安慰。”避免了自卑。
2、从这件小交通事故中,小红学会了如何保护自己。
3、小紫也知道骑脚踏车的安全规则。
4、小紫学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有限责任。
5、为“自制力”打下基础。
成功人士,比如马云,都有“自制力”和“清晰的思路”这些高档品质,
很多人花大价钱报班试图后天获取,
其实,从儿童开始,
这样的小事都能清晰处理,让孩子明白界限,
久而久之,
自制力、清晰的头脑也就有了。何乐而不为呢?
俩娃妈妈。在这里我会记录下我的育儿心得、亲子共读经验、和成长思考与各位分享。欢迎大家关注我,给我留言,一起交流,共同成长。
文/晨光微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