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剖析“虎妈”“狼爸”的教育观

来源:华拓网

2015年10月20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切实消除学校减负、家长增负,不问兴趣、盲目报班,不做“虎妈”“狼爸”。那父母该采取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方式才更好呢?

心理解读

赵忠心在《家庭教育学》一书中提出: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庭里的长者(其中主要是父母)对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而由于家庭教育具有的特点,如早期性、连续性、权威性、感染性、及时性等,使得其对孩子成长有重要意义,而对青少年来说,更是如此。

虽然说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但是青少年教育的主力军还是其所在的家庭环境,和谐良好的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健康成长;家长的自身素养也是孩子们习得良好言行的榜样;家庭给予适度的压力,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孩子的进步;教育学家皮亚杰曾指出:“环境在心理发展中能够发挥决定性作用,每个阶段和每一年龄的感知内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良好的方法可以增进学生的效能,乃至加速他们的心理成长而无所损害。”我们可以看到,好的教育方式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孩子进步、成长。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态度、行为、非言语表达的结合,它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在一项已有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中,将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民主式、权威式、放任式及其他类型等四种教养方式,结果显示权威式父母教养方式背景中,学生在除了敌对外的,其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的分数均明显高于其他三个父母教养方式。其次,放任型父母教养方式背景中的学生得分较高。而民主式的父母教养方式得分最低。

上面的研究中指出,在家庭教育模式里,除了教育方式还有其他客观因素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如寄居家庭比重组家庭和单亲家庭孩子表现出的心理问题症状更严重,家庭氛围和谐的孩子心理健康水平更高,早年与父母共同生活的孩子,更有助于其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等等。那么当需要面对以上这些情况时,民主式的父母教养方式是否能促进孩子心理健康水平呢?

教养方式反映的是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而民主式的父母教养方式是一种引导与支持的教育方法,我们可以将它看作是一种语言规则,它能指导着父母改变与各种不利环境的关系,如家庭重组、经济条件较差等。根据关系框架理论(RFT),告诉我们需要改变语境因素,打破常规。那么作为父母,他们最看重的是孩子快乐成长,因为有了这样的价值方向,即使深陷困境,也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现状,父母们能发现即使穷,但仍然能通过双方的努力,给予孩子温暖的爱,让孩子感受到家庭带给他的温暖,小家庭就从“我们很穷”的这一问题中解离出来,因而改变了与这个问题的关系,同时发现通往价值方向的新道路,并拥有更多向前进的动力。

因此,即便是面对不好的家庭背景环境,只要我们的父母能运用正确的规则,就已经走在“解决问题”的道路上。困难一定是会陪伴我们一生的,但我们的父母可以选择寻找更合适的方法,吸收更多教育理念,学习更多教育方式以及提高教育能力,让我们的父母走得更长远。而处于当下的社会大背景中,政府、学校给予的支持力量,则会让我们的父母走得更快、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