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记者的笔,能把你毁掉,也能将你塑造

来源:华拓网

文/宋丽

经历过千夫所指的煎熬后,一个人的自我会不会被锤炼得更坚硬淡定?

几个月前,我得知许知远和余秀华等知名文化人将来广州出席某个讲座,搜了一下,嘉宾里居然还有范美忠,颇感意外。

范美忠何许人也?几年前,作为高中教师的他在汶川大地震期间因撇下学生独自逃跑而获得“范跑跑”的恶名,一时间天下皆知,他遭受无数口诛笔伐,人人恨不得扑上去咬他一块肉。

几年过去,范美忠仍然安然无恙地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他做着有关庄子的研究,偶尔出席一些类似“拙见”的公开活动,分享他对当下时代价值观的见解。

我上网搜了下范美忠的资料,发现记者的报道立场和角度犹如风云变幻,在翻云覆雨间改变了一个人的社会形象。

在百度里搜关键词“范美忠”,排在前三位的帖子依次是:百度百科的“范美忠”词条,《GQ》杂志的一篇名为“汶川地震后,范美忠的这七年”的长报道,以及“一封迟来的致范美忠先生的道歉信”。

道歉信由吴聪灵所写,吴聪灵是金陵晚报的记者,她看到网上流传的《GQ》杂志出版的长报道,深觉自己以前轻狂刻薄(大概以前她批判过范美忠),于是向范写信表达自己的歉意和反思。

自范美忠被千夫所指以来,媒体和民间一直存在着两种声音:一种认为范美忠的言论和行为有辱师德,应该彻底批判和打击,剥夺其教师资格,另一种认为他的逃跑和自由言论无可厚非,不可因教师的职业而对他进行道德绑架。

我注意到,汶川地震那一年,只有凤凰网和《中国青年报》这两家媒体的立场异于其他。凤凰网做了一个专题,以范美忠亲朋好友甚至批评者的言论来勾勒他的形象,既不一味鞭挞,也不表示理解。《中国青年报》则指出,“范跑跑事件”具有值得人们反思的人文价值,算得上是某种意味上的声援吧。

范美忠在某个公开活动上发言

说说《GQ》杂志的长报道吧。该杂志的记者在2015年2月对范进行了专访,报道从探访范美忠家乡的见闻切入,讲述范美忠的家庭和成长背景,讲述了他在大学至毕业以后的职场遭遇与思想变化历程,并呈现“范跑跑”事件给他的生活与精神带来的改变。

记者采访了众多范的上司和好友,从他的社会关系里获得了一个颇具颠覆性的范美忠形象:一个出身贫寒性情孤傲的知识分子,他知识渊博,蔑视传统教育方法,在现实世界里一意孤行,多年以来四处碰壁,受困于精神牢笼而不得解脱。

这位记者的笔触是十分细腻的,笔下包含着某种人文关怀,对时代价值观的思考无处不在,试图尽量客观地解读范美忠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何能冒天下之大不韪说出惊世骇俗之言,又如何度过了艰难的七年。在我看来,这篇长报道是比较有分量的,足以影响世人对范美忠的评价。

问题是,为什么几年前大部分媒体没有关注到这些细节呢?有谁不知道他是北大历史系毕业生,是个高级知识分子么?他的母校还曾宣扬以他为耻。那时,很少记者去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思想是源自何处,大部分记者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范美忠进行舆论拷打和精神批判,仿佛只有这样才是世间真理。

我问自己这些问题,没有答案。跟友人沟通过后,我们得出共识:范美忠站在了一个立场上的灰色地带,既难以批评,也不可赞扬,关键是他的言论触犯了中国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即对师德的高期许。友人说,记者们必须要站在弘扬普世价值观的立场,才彰显媒体的教化功能。嗯,也有道理。

也许只能归因于时代。经过这七年,中国人的思想和价值观更加多元化,能更多地包容和理解稍显“个性”和“异端”化的言论,舆论环境已经有所松动,不再像之前一样铁板一块,所以吴聪灵能够反思以前的观点。

可是,我始终对传媒抱着一丝警惕。

媒体具有传播信息与引导群众价值观的功能,某种意义上是社会舆论的操控者,如果记者们在报道的时候不能做到独立思考,而是人云亦云地跟随大众的口水进行站队,那他们摧毁的将不止是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而是整个社会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坚持己见的勇气。记者们手上那支笔,可破可立,杀伤力巨大啊。

一个人要跟时代对抗通常是脆弱无力的,范美忠为此付出了代价。读到范美忠对于记者道歉信的回复,我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他的豁达,“其实社会向不向我致歉,并不重要。每个人深夜不眠的时候,都将独自面对自己的灵魂和上天,那才是最关键的。”他正在研究庄子,一定从中得到不少启发和慰藉。

七年过去,范美忠要承受的都已承受过,而人们也应该释然。我好奇的是,如果几年后再发生类似的风波,记者们又将如何评论和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