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人类倾向于预测未来,却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在预测未来这件事情上,我们的表现,可以说要多烂有多烂。不过,这似乎也并没有阻碍我们继续乐此不疲的去做这样的事情,不信,去看看多少公司的十年计划,五十年计划就好了 :)
之所以存在这一倾向,一来是因为:人类讨厌不确定性,为所发生的一切事情寻求解释,尤其是那些难以理解的事情。我们希望能够消除不确定性, 哪怕所作出的预测是错误的,也比让自己处于一个不可知的状态中,“感觉上”来的更加安全,或者说让我们自己感觉更加舒服。
另外,我们期待预测未来这件事情,能够让自己得到好处:看看币乎上面乐此不彼的预测未来价格、趋势的人们,就可以知道了。同时,我们也乐意倾听别人对于未来的预测,所以,似乎可以看到,无论处于那个时代,长盛不衰的一个职业,就是算命先生,哪怕是在币圈,也是如此。
人类是依赖意义为生的动物,就算是从完全随机性事件之中,我们也会倾向于从中寻找出来意义来,不如此,似乎就无法面对似的。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
安装了两个灯,随机闪烁。而实验对象会每次都试图猜测灯光闪烁的规律,并将之前的闪烁频率
和自己的猜测相匹配。类似的调查现实,老鼠或者鸽子如果是实验对象,它们会倾向于猜测闪现频率最高的灯光。如果采用这种策略,我们猜中的概率,反而比第一种策略还高一些。
这个例子,是用来说明人类对随机性事物寻求规律的。更鲜活的例子,就存在我们的身边,以至于有人或说:
image.png多个思考误区
作者提到了几个思维的偏见:
1. 事后诸葛亮
我们倾向于认为过去的事情容易预测得到,我们高估了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过去的事情,之所以看起来容易预测,之所以看起来显而易见,实际上只是因为我们已经见过了他的发生了。正如推到一个数学公式一样,在知道结果之后,我们再去看推导结果,怎么看怎么简单;但是,我们往往就是无法在看到结果之前,作出完整的推断。
下一次,为了让你对此有一定的免疫力,你可以通过提前准备来对抗事后的偏见。考虑给定场景的所有可能的结果,或许可以降低我们事后诸葛亮式的自认聪明。
2. 乐观偏向
我们越是期待一项事情发生,就越容易在预测未来发展概率时候扭曲真实的认知。
我们都想为自己争取更好的东西,我们对这一点的可能性坚信不疑。不过,或许,我们在这方面太过了。
我们相信未来更美好,相信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好运气的概率,会比别人身上更多,会认为天将红包砸中的就是我们自己,相信下一个百倍币就是我们自己手中的那一个...
阳光普照万物,我们并没有得到神选。
3. 突出性的偏见
我们都在为各种各样的事情担心,但是,很遗憾,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可能担心的是错误的事情。“突出性偏见”指的是人们倾向于把注意力集中在看起来很重要的事情上,而忽略其他可能更值得他们投入精力的事情。
在911之后,很多人会造成阴影,因此不敢乘坐飞机,转为乘坐地面交通工具,然而实际上,飞机失事的概率要小很多,而车祸的发生,夺取了更多人的性命。
然而,由于突出性认知偏见的存在,人们就是为了在一直担忧相对而言影响更小的事情,而忽略了真正带来危险的一些方面。
4. 投射偏差
在饿的时候去购物,我们会更容易将购物车塞满,从而买了更多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我们当前的状态,会投射到我们对未来需求的预判,当下的饥饿状态,更容易让我们下意识认为未来也会存在紧缺状态,从而做出过度的反应。
对于投射偏差怎么去纠正?有心理学家给出的判断是:参考一套正式的规则和计划,凭借耐心和规划。以购物为例,事先列出来购物清单,跟着购物清单去买,而不是去购买当下看起来不错的东西。
而面临更大的计划的时候,需要花费更多的努力,去进行一系列的事前确认,让理性来主导你的思维,而避免凭着直觉去走,即便是对于专家级别的人而言,直觉,也往往并不一定可靠。
顺带说一下,处于不同的情绪去进行买卖的时候,我们也更容易扭曲价格,一个心理研究的结果显示:在悲伤的情绪下,我们会愿意以较低的价格来卖掉某样物品,而会用更高的价格来购买这件商品。
5. 双曲线贴现偏差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 做过一项经典的实验,要求人们在立即收到钱和稍等一笔更大的钱之间做出选择。
例如,如果选择是: “你是想现在要100美元,还是一周要120美元?”大多数人选择即时支付。但是,当期限延长时——“你想一年赚100美元,还是一年零一周赚120美元?”——大多数人都很乐意多等一个星期,等着多挣点钱。
双曲线贴现偏差,让我们难以看清未来自己。如果由着性子来,我们就是短视,更容易选择当下的快乐,而不是长期的回报;未来遥遥无期,而从我们原始状态沿袭而来的思维模式,更倾向于获得当下最大的回报,而难以预期到未来。社会的发展太快,而我们人类思维结构本身的进化明显要滞后数千年,幸运的是,通过认知升级,我们还是有可能逐渐驯化自己身上的原始人的,最起码做到与他和平相处。
针对双曲线偏差,解决办法很简单:了解你未来的自己。根据文章所提供的例子,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心理学家哈尔•赫什菲尔德(Hal Hershfield)教授是研究时间对判断的影响主题的,他要求学生在做出财务决定之前,先看一张自己的年龄增长照片,以此挑战他们的双曲贴现偏见。
你可以参考这种做法,在作出未来决策的时候,试着在脑海中想象出你在未来几天、几个月或几年的样子。这个方式,或许会有所帮助。
感谢阅读,期待,我们能够不断给认知升级,作出更加理智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