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第26诗解(太素24卷补泻-本神论)

来源:华拓网

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第26太素24卷补泻-本神论诗解

题文诗:

用针之法,法天则地,合以天光,日月星辰,

四时八正,气定乃刺,日之寒温,月之虚盛,

四时之气,参伍合调.天寒无刺,天温无疑;

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生而泻,是谓脏虚;

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

月黑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

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以身之虚,

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伤五脏.

上工救萌,三部九候,脉主气血,不浮不沉,

不疾不徐,无形无味,脉者神也,神者至情,

脉即真情,观于冥冥,情通无穷,慧然独悟,

口弗能言,俱视独见,昭然独明,若风吹云.

正文:

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

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

是故天温日月,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

故日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帝曰:星辰八正何候?

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四时者所以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帝曰:善。其法星辰者,余闻之矣,愿闻法往古者。

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

观其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观于冥冥焉!通于无穷者,可以传于后世也。是故工之所以异也。然而不形见于外,故俱不能见也。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神髣佛。

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

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

帝曰:余闻补泻,未得其意。

岐伯曰: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泻必用方,其气而行焉。

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也。故员与方,非针也。

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帝曰:妙乎哉论也,合人形于阴阳四时,虚实之应,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之。然夫子数言形与神,何谓形?何谓神?愿卒闻之。

岐伯曰:请言形,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

帝曰:何谓神?

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也。

                太素 卷第二十四 补 泻

             天 忌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八第二十六《八正神明论篇》。新校正云:“《八 正神明论》又与《太素·知官能篇》大意同,文势小异。”检本书十九卷《知官能篇》,与 本篇《天忌》及下篇《本神论》文意多同,亦可互证。又自“是故天寒无刺”五句,见《甲 乙经》卷五第一。

黄帝问于岐伯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岐伯曰:法天则地,合以天

光。

服,事也。光为三光。

黄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

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涘泣而 卫气沉也。

淖,大卓反,濡甚也,谓血濡甚通液也。卫气行于脉外,故随寒温而邪浮沉滑涩。泣, 音漝。 平按:“涘泣”《素问》作“凝泣”。“气易行”袁刻误作“气日行”。注“脉外”, 袁刻误作“脉中”。

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

血气者,经脉及络中血气者也。卫气者,谓是脉外循经行气也。精者,谓月初血气随 月新生,故曰精也。但卫气常行而言始行者,亦随月生,称曰始行也。

月郭满,则血气盛,肌肉坚;

脉中血气及肉,皆随月坚盛也。

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故所以因天时而调血气者也。

经脉之内,阴气随月皆虚,经络之外,卫之阳气亦随月虚,故称为去,非无卫气也。 形独居者,血气与卫虽去,形骸恒在,故曰独居。故谓血气在于时也。

是故天寒无刺,天温无疑。

天温血气淖泽,故可刺之,不须疑也。 平按:《甲乙》“天寒”作“大寒”;“天温” 作“大温”;“无疑”作“无凝”。

月生无泻,月满无补,

月廓空无疗,是谓得时而调之。

无疗者,治之乱经,故无疗也。是谓得时法也。 平按:“无疗”《素问》、《甲乙》均 作“无治”。

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

正立待之,伺其气也。

故曰,月生而泻,是谓脏虚;

月生,脏之血气精微,故刺之重虚也。 平按:“脏虚”《素问》新校正云:“全元起 本脏作减,当作减。”

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经有留止,命曰重实;

扬溢,盛也。月满刺之,经溢流血,故曰重实也。 平按:“经有留止”《素问》作“络 有留血”。

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月郭空者,天光尽也。肌肉并经络及卫气阴阳皆虚,真邪气交错相似不能别,无刺之 则邪气沉留,络脉外虚,经脉内乱,于是淫邪得起也。 平按:注“无刺之”,“无”字恐 衍。

黄帝曰:星辰八正何候?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

日月之行度,有以二十八宿为制度也。

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

也。

以八方正位,候八种虚邪之风也。四时者,分阴阳之气为四时,以调血气也。

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 五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形及血气年加皆虚,故曰身虚。身虚与虚邪相感,为病入深,故至于骨,伤五脏也。 法天候之以禁,故曰天忌也。 平按:注“身虚。身虚与虚邪相感”,袁刻作“身之虚,虚与虚邪相感”。

黄帝曰:善。

              本神论(太素24卷)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八第二十六《八正神明论篇》,与上篇相接。 自“泻必用方,以气方盛”至末,又见《甲乙经》卷五第四。

黄帝曰:其法星辰者,余以闻之,愿闻法往古者也。

帝问师古摄生之道。

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

往古伏羲氏始画八卦,造书契,即可制《针经》摄生救病之道。

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盛虚也,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

制《针经》之旨获验于来今者,由先知寒温盛虚,以候脉气浮沉,次用针调之,以取 其验也。

观于冥冥者,言形气营卫之不形于外,

形之肥瘦,血气盛衰,营卫之行,不见于外,故曰冥冥也。 平按:“营”《素问》作 “荣”。

而工独知之,以与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 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观于冥冥焉。

以下解观也。工人以神,得彼形气营卫之妙,不可知事,参伍相合调之,符合外不知, 故曰观冥冥。 平按:“以与日之寒温”,《素问》无“与”字。

通于无穷者,可以传于后世。

无穷者,谓血气之妙也。有通之者,可传于万代。不通之者,以杀生人,故不能传之。

是故工之所以异也,然不形见于外,故俱不能见之。

良工观于冥冥,所知众妙,俱不可知之。 平按:“不形”,袁刻作“形不”。

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曰冥冥,若神仿佛。

冥冥之道,非直目之不可得见,亦非舌所得之味。若能以神仿佛,是可得也,此道犹 是黄帝之玄珠,罔象通之于仿佛。

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正邪者,身形饥,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入 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

胃中无谷曰饥。饥及汗出虚,因腠理开,虚风得入。虚风入时难知,故曰冥冥也。 平 按:《素问》“身形”下无“饥”字;“其中入微”作“其中人也微”。

上工救其萌芽,必先知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救之。

萌芽,未病之病,病之微也。先知三部九候调之,即疗其微,故不败也。 平按:“必 先知”《素问》“知”作“见”;“不败救之”《素问》作“不败而救之”。

故曰下工救其已成,言不知三部九候之气以相失,有因而疾败之。

疾者,言其速也。 平按:《素问》“故曰”下有“上工”二字;“下工”下有“救其 已成,救其已败”八字;“之气以相失”作“之相失”三字;“有因而疾败之”作“因病而 败之也”。

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其邪 形也。

但察三部九候,得其病脉,见其邪形,即便疗之,以守其门户,更不须问其情也。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补泻,未得其意。岐伯曰: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 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也,而内针,

方,正也。气正盛时,月正满时,日正温时,身正安时,息正吸时,此之五正,是内 针时也。

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之,

此之一正,是乃转针时也。

乃复候其方呼也而徐引针,故曰泻必用方,其气乃行焉。

此之一正,是出针时也。泻用七法,即邪气行出也。 平按:“其方呼也而徐引针”, 袁刻“呼”误作“吸”;“引”误作“出”。

补者必用其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营,复以吸也。

员之与方,行针齐实也。行补之法,刺中营气,留针补也。因吸出针,移气使气实也。 平按:“补者必用其员者,行也”《素问》作“补必用员,员者行也”,《甲乙》作“补者行 也”。“营”《素问》、《甲乙》作“荣”;“吸”下均有“排针”二字。

故员与方也,排针也。

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营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也。

养神之道:一者须知形之肥瘦,二者须知营卫二气所行得失,三者须知经络血有盛衰。 知此三者调之,神自养矣。 平按:“营”《素问》、《甲乙》作“荣”。

黄帝曰:妙哉论也!

妙者,言得其神之精秘者也。

辞合人形于阴阳、四时、虚实之应,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之?

言微妙之辞,以人形合于阴阳,一也;合于四时,二也;合于虚实,三也;合于冥冥, 四也。非夫子穷微极妙之通,孰能为此论也? 平按:《素问》“合”上无“辞”字。

然夫子数言形与神,何谓形?何谓神?愿卒闻之。

知形为精,知神为细,粗细莫辨,故须问之。

岐伯曰:请言形,形乎形,目冥冥,

形乎形者,言唯知病之形与形,不见其妙,故曰冥冥也。 平按:“冥冥”《甲乙》作 “瞑瞑”。

问其所痛,索之于经,恶然在前?

言粗无知,问病所以诊索经脉,何能知其病之在前? 平按:《素问》“问其所痛”作 “问其所病”,《甲乙》作“扪其所痛”。“恶然”《素问》、《甲乙》作“慧然”,据本注“何 能知其病之在前”,应作“恶”,平声。

按之不得,复不知其情,故曰形。

按人迎、寸口,不知病情,故但知形。

黄帝曰:何谓神?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不耳闻,目明心开为志先,

慧然独悟,口弗能言,

神得内明,言名之所不能及也。 平按:《甲乙》“悟”作“觉”。

俱见独见,

众庶俱见,而工独见。 平按:“俱见”《素问》、《甲乙》作“俱视”。

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

适将若在昏中,昭然独明。又解起惑除,若风吹云。如斯得者,因谓之神也。 平按:

《甲乙》“适”作“象”。

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

三部九候为神得之原,九针之论粗而易行,故不必存。

 九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