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同样是剪纸,为什么别人用小剪刀,他却坚持用刀刻?

来源:华拓网

在历史的记忆里找到自己的位置,用剪纸讲一个传承的故事。


嘉兴剪纸 -他是西塘第一把刀,刻下了老时光。

嘉兴剪纸 |剪纸起源于战国时期,至北朝、唐、宋时期逐渐发展到图案花样,镂刻金银箔粘贴、窗花、灯彩装饰、皮影人物、节日剪花等。艺人以刀代笔,通过画、剪、刻等技法,加上点染、着色等技巧,创作出精美的剪纸作品。剪纸艺术在嘉兴各县(市、区)农村非常流行。海宁斜桥镇及嘉善魏塘镇、西塘镇的剪纸具有代表性。

西塘江宅的“博物馆”。

走进西塘的江氏老宅,门上石 刻的“修礼以耕”,是江家的祖训。整个宅子的风格,很像北京的四合院。

院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盆景,将老宅子装点出了生机。

再往里进,入目的是不同的钟表,这里就像是一座小型的“博物馆”,记录着时光的流逝,保留着时代的记忆。而西塘“三把刀”之一的钱锦铭正在他每天的必修课——剪纸。

“传统剪纸一般都是用剪刀剪的,就是北方妇女剪窗花,这样的作品不打稿子,直接拿一把剪刀信手剪来,但是这个剪纸很粗狂,很简单。”

“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这个作品我要刻的精细一点,剪刀做不到,我是不是另辟途径用一把刀去刻。好,就是达到这个目的了,用刀刻的剪纸,很精细的地方都能刻出来,而且它的线条很流畅。”

“你看到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很有趣味性。想把这个作品做成连环画,发表以后让更多人能够看到,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随便什么东西我做一个特色,有了特色就有了生命力。比方说书法,练人家的字练到最好也是人家的体,你要把你的风格放进去,那就是你的个性凸现出来了。”

而连环画的难点就在于,人物的连贯,要让别人一看就认出人物。

钱锦铭出身农村,20出头就想着自己一辈子不能这样在农活中度过,所以手艺可能是他唯一的出路。

“当时我就如饥似渴地学习剪纸,也没老师,学的难度跟现在这种学生学剪纸不同,他们现在有专门老师教他们,条件很优越。我在农村里面没有文化氛围。在这种环境下面去自学也付出比常人更多的一种艰辛,经过30多年的坚持,凭这种执著的精神,现在小有成就吧。”

年轻时的钱锦铭心气很高,认为自己做的手艺一定能做好。只要有时间,他就一头扎在书桌前研究手艺。

“有一天下午3点左右,我正在我的房间里搞创作,当时我妈就说‘锦铭啊晚上猪吃的草还没有呢,一天到晚在房间里干什么呀,弄得出什么名堂呀。’当一个人在潜心搞创作的时候最好是没干扰,但是母命难违,必须要去做。这个时候我听到我爸就跟我妈说‘孩子在搞学问,是个好事情,别去干扰他。这些家务我们去做做就好了。’我父亲从来就没跟我讲过,我对你寄予什么期望什么,其实我感觉到,我父亲对我也是有希望的。所以我就默默地下了决心,我一定要好好学,一定要搞出一个名堂来,去回报父母亲。这个事对我影响很深,其实是一种无形的鞭策。”

得到父亲鼓励后的钱锦铭更加有信心,第一次投稿的作品就投到了《解放军报》,并得到了发表。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各大报纸杂志都争相刊登,奖项也纷至沓来。拿钱老师的话说,只要他投的稿,就能刊登。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入侵,不仅传统技艺开始没落,报纸杂志也逐渐淡出主流舞台。

▷关于传承,他说这是责任。

“传统的这种民间工艺,事实上由于各种文化娱乐样式的冲击,那个什么动漫啊、游戏啊,电子游戏等,对它冲击以后就是逐渐在萧条。但是它也是我们国家的宝贝,所以近十年来,国家对我们的传统文化特别重视。”

“不保护的话,它逐渐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消失掉、湮灭掉,那是很可惜的。”

“所以我是先后在社区里面、学校里面,还有文化中心,办了好多期课程教学。我现在是嘉兴县信息技术学校的外聘老师,他们有一个选修课,其中一门课就是剪纸。报我这个剪纸课程的人特别踊跃。”

▷38年,每一次刻纸都是他最快乐的时光。

“因为我对这个有兴趣,现在比如说叫我一个人在这里没事情做,觉得特别地无聊很空虚的,就想要做剪纸。有的人把这个过程看得很枯燥,我把这个过程看成很快乐的,一刀一刀刻,这个时候完成这么一块,等会儿再完成一块,一天下来或者半天时间下来作品完全好了,心里很开心,很轻松。”

很多事情还是要靠坚持,坚持到最后必然是有一个结果的。

就像他自己,会坚持到自己不能动手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