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建筑|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建筑演变(二)

来源:华拓网
原始居住部落
关键词:居住是人类生存的庇护所
                刀工火种男耕女织  功能性
                丰子恺谈建筑演变  未来建筑
                共计2317字

说到居住,每个人都不陌生,而这也是和“衣”、“食”、“行”,一并作为人类生存的必备需求。

其实,不单是人类存在居住的需求,各种生物体都需要有能给给自己提供庇护的场所。比如,我们知道的鸟类需要在树上筑巢,鼠类需要给自己找到各种洞穴躲避,蜂类也会给自己建造奇异的巢穴,就连我们熟知的小猫小狗也要有自己的小窝。

因此,居住是万物存在的必需品,而且形式各不相同,这可以说是生命存在的必须保护伞。

而我们熟知的居住空间,也就是意识中习以为常的四面围合的墙体,有窗户有房门,不同样式的屋顶,以及室内生活所需的必需品。居住也是我们隔离外部环境的私密空间,在这里我们可以做最真实的自己,并且会有舒服的安全感。

而由于科技的进步,如果细心地感知,其实我们的居住空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说是和我们人类文明进程同步发展演变形成的。就像前面说到的,新的建筑形势是“新材料”和“新技术”的相互成全。

科技的进步,带来新型材料的出现,以及新的生产技术的成熟,从而给原有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更多的创造性。

就像《蚁人》中手提箱式的实验室大楼,可以压缩成行李箱尺寸的规格,并且不仅改变了形状大小,同时体积和质量也发生了变化,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地把它拖来拖去。还有,任何时候只要我们需要让它变回原有的样式,都可以一键启动式地进行还原。这个场景给我很大的震撼,也让我重新思考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建筑究竟会怎样。

坟式建筑埃及金字塔

历史记载,人类的文明是从智人时候正式开始的,虽然前面有好多前人类,但是从智人开始,逐渐有了对于各种审美的需求和形式的转变。就像最开始记载中的“山顶洞人”,顾名思义也就是从山顶中演变而来的,同时也可以窥见最初的人类把各种洞穴当做自己的居住空间。

而在后来考古的发掘中,也都可以见到,各种远古图腾和壁画,也都是在山洞中的墙壁上绘制。各种历史研究也表明,远古时期,男人负责结群出门打猎,而女人们就待在洞穴中,负责后勤的手工作业和食料安排。

这个时期,居住空间对于人类的意义,更多地是提供遮风挡雨和抵御凶禽猛兽的作用,而这种多面围合和进出通道的形式,也构成了建筑的基本组成结构,只不过在原始社会中,居住空间的概念并没有那么明确。

就这样逐渐的发展,人类学会了使用火把取暖,烧烤和驱赶野兽,并且逐渐掌握了使用打磨石材的方式,发明出最原始的石器,一方面可以进行捕杀攻击猎物,另一方面可以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包括可以制作各种原始的刀、斧、枪,这些工具技术的发明,也为建筑的新形势的出现做好了铺垫。

由于物资条件的变化,长期居住的洞穴周围的食料和条件,已经无法满足正常的生存需求,因此固定式的居住方式已经不现实,从而需要有新的方便的居住空间进行替代。而在这个过程中,远古人已经积累了相关开采和打凿的技术和材料,因此最初类似建筑的居住房屋出现。

走出了山洞式的庇护所,在空旷的草原上生活,必须要自己建造能够保证安心睡觉的住所。据建筑发展史记载,早期的房屋由木头、草和泥土累积而成,其造型更多的像行军营帐的样式,周边和顶部由粗壮的木头作为支撑,然后四周顶部覆盖以野草,并以泥土作为粘接材料。而房子内部,进门中央也开挖出取火盆造型,用以烧烤及取暖用。就这样,房子的雏形就出现了。

在这个过程中,随着自然条件的不同,逐渐演变出以木头和泥土为主的亚洲东方建筑,以及以石头堆砌的形式为主的欧洲西方建筑。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不管是以印度等地为主的亚洲南段,和以中国为主的亚洲中部,以及以日韩为主的亚洲北部,在起初阶段都是我们常见的木构建筑。而作为欧洲文明的发源地爱琴海流域,那时的希腊等地都是我们所看到的石构建筑群。

在历史的某个特殊阶段,公元前300-500年左右,作为大陆各个地域板块,突然几乎是同一时期出现了思想巨匠,包括东方的老子、孔子等人,欧洲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亦或是释迦摩尼。

而在这些时期,人类文明不仅是迎来了开化的新时代,同时也给各个领域带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氛围。

寺式建筑大教堂

从此人类的建筑不再仅仅是追求居住功能的要求,而延伸出各种特殊意义和美学要求的附加。就像在《丰子恺谈建筑》一书中描写的那样,逐渐出现了以坟墓形式,到庙宇建筑的转变,并且进一步演变出寺的艺术建筑、宫殿建筑和现代化商业建筑。

其中以坟的形式出现最典型的就是狮身人面像、金字塔,以及我们历代帝王的陵墓建筑群,作为对于死去亡灵的祭奠和崇拜。

到庙宇时期,代表的就是希腊的胜利神庙、帕提农神庙、赫拉神庙,同时还有东方印度、古中国时期的寺庙佛宇,表达出对神权的敬畏和信仰。

最为多样化的丰富性的要数寺的建筑,这个时期多数表达了对于基督神权的崇拜,从君士坦丁堡到圣索菲亚大教堂,从比萨斜塔再到科隆哥特式大教堂,无不是体现出神秘和庄严的感觉。

而到了宫殿式建筑,就有凡尔赛宫、卢浮宫和故宫建筑群等代表的,对于王权和皇家尊贵的奢华气质。

而到了近现代的商业化建筑,以美国的帝国大厦为代表,逐渐衍生为规矩方正,而又密度极高的通透式建筑。到了这个时期,由于建筑材料性能的提升和多样化,逐渐让建筑形式也变得更加的多样。特别是体现在以悉尼歌剧院、国家大剧院等异形特色的建筑开始层出不穷。

现代化国家大剧院

通过以上的简单概述,我们仅仅可以了解到建筑发展的框架和细枝末节,其中还伴随着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井喷,像古典主义、巴洛克、洛可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工业风主义等。这些都是与建筑形式同生共存的,也给建筑的演变增添了浓墨一笔。

而后,基于对于过往的回顾,试着会站在当下畅想未来建筑形式,以及什么信息化建筑?什么是建筑全生命周期?以及在量子的世界,我们未来的建筑会是什么样的?这些都会给我们无限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