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有六爷(冯小刚饰)这个痞子老爹,自然有了晓波这个痞子儿子。老痞子提刀砍得了人,提“枪”玩得了“窗震”。小痞子睡了二代马子,还划了二代的车子。小流氓没钱赔给二代,六爷这老流氓一边筹钱赔钱,一边给二代讲授规矩道义。二代被感化,儿子被救出,哪料因为二代马子的失误,二代老爹的贪污证据——对账单落到了六爷手里。六爷向纪委投去举报信,给自己女人留下绝命书,踩上脚踏车,单刀赴会敌众。六爷在冰湖之上,强忍病痛,执剑狂奔,点燃了观众的热血,最后轰然倒下,让多少观众潸然泪下。
《老炮儿》两次抛妻弃子的人教训你要讲规矩人总是这样,只有流过眼泪之后,才会真正的清醒。
走出影院,风干了眼泪,热血回流到该回的器官,一个细细回想我的吐槽能量已蓄满。
两次抛妻弃子从何说起?
晓波小时候六爷抛妻弃子进监狱,可以算作年少不经,情非得已。后面放弃治疗就是自己作死。别说没得选,救儿子可以报警。别说没有钱,就算不考虑洋火儿这个款儿,就自个儿那套旧楼值多少钱,有常识的人都懂。六爷非得走一条悲情英雄的道路,无视家庭责任,无视自己儿子晓波和自己女人话匣子的感受,只身赴死,这还不算抛妻弃子?
要知道,爱的最好方式是陪伴。
其实也好理解六爷这样的选择,与规矩无关,与尊严有关。自己曾经风光,奈何岁月不堪。最后圈里最磁的是被城管赶和被监狱关的家伙,自己俨然已被时代抛弃,成为了落魄的代言,一个十足的loser。加之重疾缠身,去死,这个想法在看到别人跳楼时早已萌芽。因为自己是“爷“,跳楼没面儿,只有拿起唐刀战死“沙场”才能守住自己曾经作为“地痞之王”的尊严。
那六爷给我们讲了哪些规矩?
偷了钱包,把身份证寄回去就是规矩;
灯罩儿撞坏了灯罩儿,赔钱就是规矩;
挨了一记耳光,就要还回去一个耳光,就是规矩;
自己儿子有错在先,就不能报警,只能私了,就是规矩;
六爷教人讲规矩,他自己呢?
为了救儿子,洋火儿给钱,他端着不要;自个儿住院,洋火儿垫钱也没见他翻脸。是儿子也不如自己重要的自私,还是自己破坏了自己的规矩?
自己还没赢得茬架,自己儿子就回来了,还把赎金给偷回来了,怎么没见他讲规矩,把人和钱都再送回去?
还有那最后一次茬架,说好谁胜谁有权处置那对账单。结果六爷提前就给寄去了中纪委。继而抱着烈士的心态去赴一场结果毫无意义的死亡之约。还自圆其说的来一句:“我是谁啊?我就是一小老百姓。但该办的事。咱还得办。”不仅给自己破坏规矩找到了借口,还把这小老百姓的形象给拔高了。一石二鸟,牛逼啊!可规矩破坏了,就是破坏了。如果说只要能找到借口,就可以不守规矩,这规矩岂不就是个屁!
所以六爷的规矩,只是要别人遵从他的规矩。
可为什么戏里频繁出现的“规矩”一词儿能让如此多的观众共鸣?难道真是这个社会懂规矩、守规矩变得极为稀少罕见?错!恰恰相反,而是现在这个社会我们需要遵守的规矩越来越多。老炮儿叱咤风云的80年代,没有垃圾桶,没有扶梯,没有斑马线,生孩子没那么多手续,找工作不需要那么多的证书,人死了黄土一埋也不愁20年后有人找你给墓地续费。现在呢?垃圾没有丢尽垃圾桶,乘扶梯不靠右,过马路不走斑马线,公交车不让座儿,老人摔倒没去帮扶,轻则挨骂,重则罚款,甚至被网络曝光,人肉搜索。规矩这张天网,悬在人们头上,越织约密,诚然大部分规矩是合理的,但即便不合理,绝大部分人也没有反抗的能力,更没制定规矩的想法,只能是谨慎小心、战战兢兢的遵守着。也正是因为规矩变多了,曝光出来的犯规事儿自然也多了,就给人产生了错觉——这世界越来越没规矩。
六爷爱讲规矩,因为他当年牛逼,当时他就是规矩,后来“英雄”迟暮,却也没能改掉这讲规矩的“瘾”。
所以,别去感叹什么规矩缺失,社会沉沦,你要牛逼,你就是规矩,否则,活该规矩管你。
一句话定义《老炮儿》:loser意淫的毛片
可这部电影为何还有如此多的好评?
原因有二:
一.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不管做什么怎么做,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都是因为爱。这引起了父母观众的共鸣,让他们感动。
二. 很多人把自己当成了六爷。一个劲的想要尊重,却又用自己的道德标准绑架他人,沉溺过去,不思改变,却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咎于时代。
我喷完了,相信看官中会有人不爽了。可在你们喷我之前,先来做一个选择题。
可以的话,你是选择做不合时宜、无能为力的六爷,还是选择做与时俱进,有钱有义的洋火儿?
讲真。
当然,作为一部文艺片,能有这样的观赏性,能让这么多人流泪,能让一些人反思规矩,能让一些人感受情怀,确实也算得上一部好片。只是禁不起深究。有句老话讲得好:一旦较真,不是喷就是被喷。
电影嘛,就是生活里的一桶爆米花。生活,还得自己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