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盯着,傻盯着电脑发呆,写什么呢,怎么写?艾玛再发呆,时间就过去了,先写啦,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关键是写下去的第一步行动。写完后,再修改,优化文章。 《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三章主要讲解基础阅读的四个阶段,学前教育阅读准备阶段,一年级的认字阶段,四年级的快速建立词汇阶段,八年级的精进阶段。 回想以前读书,拿着书就翻过,自动完成,消遣体验就完成。也不懂得阅读分基础阅读,并还有四个阶段。要想学会阅读,必须打好扎实的基础。
-
在小生老师的领读下,我产生了一些共鸣,后悔大学时光没遇到过这本书,读书时期没有好好读书,没有去学习如何阅读,感到汗颜。看到队友祁婷婷关于序言的一篇博文,也是同样感慨,大学时期遇到这一本书,看到一半就丢一边了。年过半百的译者郝明义也是同样感慨,太晚才看到这本阅读界圣经。很庆幸的是,大家现在,已经成功邂逅这本书,真正甜蜜日夜地囊入怀中。真的,真的很想在大众对这本书期待有很高的的帮助下,读完这本书后自己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
主题阅读,自己设定了两个领域,思维逻辑与阅读,这两个方面对我非常重要。听到小生老师说出自己的感受,对此两领域同样重视。抓手思维,抓住一点带动其他的点,学会阅读,掌握阅读技巧,提高理解力,带动逻辑思维的提高。平日同时参加其他阅读活动,比较性的阅读,看老师使用何种技巧阅读,来加深对阅读方法的理解,熟练的应用到实践中。
-
永澄老师与小生老师都说到作者,艾德勒比较“啰嗦”,担心读者看不懂,作者自身知识量很大,为了教大家学会阅读,采取向内收的方式,减少其他知识的写入。也都提到作者是一个忧国忧民的教育家,讲述了,美国教育的历史,比较现代的教育,感到寒心,从小学到大学,能真正会阅读的人少之又少。
-
从领读中,我感受到小生老师的热血沸腾,一股热情,很享受很回味,直接感染到了我,让我有更大的动力继续完成下一章的精读,还有是像书中作者一样,"啰嗦",生怕我们读不懂书中的意思,多次希望我们先看看英文原版书籍,再回头阅读中文版,自己会阅读得更慢,逐字阅读,自然去联想英文版讲述的内容。还对可爱的兔子说“兔子,真的,你去读下英文原版,再读中文版感受下”。可见这个行动的意义重大,虽然自己的英文水平二般二般,但我还想去做下尝试,体验下,毕竟小生老师“啰嗦”了多次。
-
从这次跟读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仍是嚼不烂的四个字,刻意训练,任何难以得到难以完成的任务,大多是经过刻意训练完成。得到专栏中,也提到刻意训练的重要性。做读书笔记脑图,不仅摘录出关键字,而且要在旁写下自己的重要理解和感受,以便今后回看,回忆,联想,思考+思考,迭代更新。同时,阅读过程中,学会质疑文中内容,提出问题,自问自答,随时记录,回头验证。
在读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我明白,以自己目前的知识水平,阅读起来感到困难,不能深入理解,但是总体意思方法明白了,过一段时间后,再回头阅读一遍,我相信我肯定会有很大的收获,知识的更新,理解力明显的提高,阅读此书不再感到有阻碍,产生新的思考方式,观点和方法。
回顾前面五次跟读,从目录,序言,包装,封面,阅读四层次,再到本章的基础阅读,才真正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和灵魂在阅读界同行,真正地亲身体验到什么是阅读。在经历五次阅读,五次反复的攀登过程中,自己的情绪状态也是不断起伏,前期真的很痛苦,低峰,到现在欢喜,涌起,又完成了一章阅读,产出一篇博文,离小伙伴又近了,离山顶更近一步啦。从舒适区,扩大到拉伸区(而不是跳出舒适区到拉伸区,跳出舒适区,容易过度,跳到恐慌区,导致最后成长受阻停滞不前。跳出与扩大词义的表述不同容易对我们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行为),感受到推迟满足感的快乐。
(注:这是这次阅读活动中,第一次在写完后,再回头看一遍,发现有部分错别字和语句不通顺的情况,做了第一次修改,优化,太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