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松的桌面乱得一塌糊涂。他觉得这样很有趣,因为奇怪的碰撞会爆出特别的火花——我个人觉得,对于一个偏黑暗向科幻作家却兼新华社对外部副主任这样分裂的职业角色,这种火花十分重要。而和混乱桌面相对的,是他的作息习惯:每天早上四点钟起床,写东西。每天。
有人喜欢把自己的工作区整理得干净清爽,有人则更喜欢乱摆乱放。前者的代表应该算是日本设计师佐藤可士和,他的“超整理术”甚至有点强迫症的意思;后者中最著名的就是爱因斯坦,他还这样解释:“如果说乱糟糟的桌面代表乱糟糟的脑子,那么空无一物的桌面又代表什么呢?”
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学习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强大的专注能力可以让他忘了周遭环境的存在,专注状态甚至可以持续数天。忘了摘衣架就把大衣套在身上,以及忘了自己是去吃饭还是吃完饭这类的轶事,足以反映出他强大的集中能力。
但对于最多只能专注半个小时的一般人来说,杂乱无章的桌面往往只会增加压力、分心,以及在大脑里塞进太多不相干的东西。因此一般认为,有整理习惯的人往往会更高效。
整理习惯意味着固定。物品固定会减少认知资源的浪费,时间固定会帮助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甚至是连创造力这么虚无缥缈的东西,也会按照时间表产生。我们熟知的多产作家都不是什么“写不出来就不硬写”的人;恰恰相反,斯蒂芬·金、倪匡、村上春树这样的作家,每天都有一个雷打不动的时间段,无论如何,都要一直写下去,哪怕写完再废掉也要继续写。我们的身体和大脑会最终都会屈从于意志,并且乐此不疲地产生条件反射,就像那条听到摇铃就会流口水的狗一样。
对于知识工作者来说,“固定”是很有价值的习惯。大前研一不仅有严格的时间安排,甚至还把办公室和家里的书房布置得完全一样,以熟悉的环境来提升在家里的工作效率;类似地,他一次订做63件不同颜色的衬衣、一次预订四年的修脚服务、一次买几双同款式的鞋子,甚至是公文包也都是同一款。
也许有些人会认为这样缺少变化,但是大前研一只是在工作时这样。工作不是娱乐,追求的是高效而非多样化。“广泛尝试,选出最好的就一直用下去”的态度,不仅可以避免不熟悉时的意外状况,还能让自己把意志力集中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上。
意志力是稀缺资源,除了设法开源之外,还需要丧心病狂地节流。固定的意义就在这里;物品和时间安排的习惯一旦养成,就可以把意志力用在更重要更紧急的事情上去。
想想看,要是每天早上起床都要满屋子找牙刷,生活会变成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