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写过一篇论文,《浅析美国战争片的反战思维》,里面提到奥利弗·斯通的越战三部曲、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外壳》,这些频繁出现在各类书本上的电影有一个共同的背景,越战。就像《类型电影研究》里总结的,大部分战争片的核心都是反战(不要以为只有我国才有主旋律,欧美也有不少歌颂战争的电影)。遗憾的是这些电影对越战的解读并没有让人们从中学会如何面对战争,二十一世纪,炮火已经在世界各地让人们流离失所。
很多人会把伊拉克战争和当年的越战拿来做各方面的比较,电影人也是这么做的。《拆弹部队》、《美国狙击手》为我们描述的就是现实中发生在身边的战争,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了那些身处战争阴影中的人。
现在,李安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就像他在影片里借比利之口说出的那句话:“每个人对战争都有自己的理解,电影也一样。”
120帧、4K、3D这样的顶级配置对普通观众来说可以简单理解为更流畅、更清晰、更真实。在观看前我还在担心会有不适应,比较前不久VR玩不到20分钟就有眩晕的感觉。不过对时常拍摄和剪辑25帧素材的笔者来说,120帧的观影体验还是充满诱惑的。
电影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更加明亮的画面,之后就想问,做字幕包装的人是不是喝大了?我相信任何一个有过加字幕经历的人,都不会把画面上的主创名字设置成和剧情对话一样的字体,还放在同一行里出现。一群身穿军装礼服的人交谈中突然冒出“克里斯汀·斯图尔特”,这种感觉太让人丧气了。
可能是考虑到初次尝试高帧数观众的适应力,外加带着变扭的3D眼镜,电影更多的采用了固定镜头,但几处第一视角的移动镜头还是让人感觉电影毕竟不是现实(相比不久前特供3D谍影重重带来的精神创伤,这并不算什么)。固定镜头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让观众的注意力更多得集中在导演想要表现的细节上,比如葬礼上鸣枪时,几位士兵明显的缩脖和颤抖。景深效果制造的背景模糊对画面焦点处的演员表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难怪有人说120帧对“偶像演员”而言是灾难。
不得不佩服李安在调教演员方面的功力,以往电影里的众多角色都会让你觉得专属于演员本人,这次男主比利的扮演者乔·阿尔文也出色的塑造了一个非同以往的军人角色。他是公众面前的英雄,却被这重身份束缚;他饱受战争的苦,却拒绝姐姐脱离战争的请求。这位年轻、困惑的战争英雄(也是受害者)身上依稀能看到《现代启示录》里韦勒上尉的影子。
面对这个不太有新意的剧本,李安依靠对平行蒙太奇的娴熟运用,把数个不同时段的情节穿插的比利参加中场表演的那一天当中。准确把握情绪的逐步推进(也有些许干扰),让场景和时间的切换不会太过突兀,几处关键的转场也处理得颇为自然巧妙。
B班走在球场通道里,周围充斥人群的嘈杂、友好的赞美、私下的讨论。不安的情绪让比利回忆起初到伊拉克时在集市巡逻,目之所及的每一处细小动静都让这个战争新人如同惊弓之鸟,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仿佛对自己造成威胁。
另一处关键的场景转换是在中场表演时,慌乱的B班手足无措,烟火和喷雾让士兵们的战争创伤后遗症爆发,而面向舞台射来的火箭型烟火直接将比利带回了那场不愿回忆起的战斗,在片段闪回和人们的口述之后,完整展现了比利成为“英雄”那次战斗的全貌,急促的呼吸、颤抖的身体、把人打成血雾的点五零,还有一个哭泣的十九岁“战争英雄”。
电影里也能找到其他经典战争片的影子,比如《全金属外壳》里瞪大眼睛重复说着“杀了我”的越共女孩,《比利林恩》同样也有三双眼睛推动着剧情。美军入户搜查时,男孩看着父亲被带走,瞪着眼皱起了眉头;比利在管道近身搏斗杀死的伊拉克人眼中透出对死亡的惊恐;而死于枪火中的长官,眼神中空无一物,死亡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相同的。只是这些,在主流媒体的报道和镜头中并不会出现。
军人们认为国内人民不了解战争,但却发现回国后,这些远离战争的人却主宰了战场上人的生活。身边的亲人以自己为荣,姐姐却劝他以生病为由退出军队;有的人为了薪水和补偿想要投身军队,也有的人对他们出言不逊、变相羞辱;身背高薪的运动员们想知道的是枪的威力和杀人的感觉。当然还有把他们从球场和舞台上赶走、甚至大打出手的工作人员。
战争在民众眼中到底是怎么样的?比利当然不能看透,因为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理解了这场战争。石油企业家想借保护军人的理由,开发大量的国内油田;医生也想通过战争创伤后遗症,让更多的人去理解和关爱从战场上退下的军人。而作为电影核心事件的橄榄球比赛中场表演,把战争娱乐化成了一幕荒诞剧。组织这场表演的商业大亨,用“B班激起了人们对战争的决心”“B班是一个美国故事”这样的民族情怀,希望说服他们给电影授权。
现实中媒体对于战争的报道往往只局限于战争本身,军人也深知这一点,所以他们知道人们喜欢什么样的故事。在记者会上面对提问,他们都会做出“政治正确”的答案,有人说出“喜欢杀人”这样回答之后,记者们表现得一脸错愕。人们渴望了解战争,但他们只愿意接受自己想象中的答案。
所以当B班坐上化为越野车的悍马时,他们心中所想或许是尽早逃离这个充满误解的地方,回到那个被叫做“家”的战场。
之前也有看到关于该片“扑街”的标题,我觉得最大的锅得甩给拉拉队员这个角色。她的出现带有着一丝不加深究的想当然,在对比利表达了敬佩和倾慕之后,我几乎以为她是来拉人信教的。而两人直接的交流基本不在一个频率上,不能理解她究竟是期盼这个英雄重回荣耀、还是担心他的心理健康。这个角色的设计对剧情推进有明显的干扰,所以当比利认真考虑为她退出军队时,我想他还是听一听班长的话比较好。
这也是我在《宿醉2》之后又一次看到李安儿子的表演,他的表演改掉了“皱眉、僵硬笑容”有明显提升,不过在群戏时和队友说话时不太容易引起注意,或许这是亚洲人在美国的真实表现?总之出现在一群人里会有迷之违和感,就像他的队友所说“亚洲人根本不懂橄榄球”。
李安在谈到120帧的问题时,说“可以不喜欢电影,但不要讨厌这个新技术”。笔者印象中某团初代ACE也曾说过类似的话:“就算讨厌我,也请不要讨厌AKB”。但是这个技术如果又像当时转制3D一样被用来圈钱的话,与其让人制造一些影院垃圾,我还是情愿它不要出现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