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金的小说真的让人惊叹。不管是他写的《肖申特的救赎》也好,还是《纳粹高徒》也罢。平淡翔实的文字下总是有着跌宕起伏的情节,紧紧的抓住人的眼球和思想,欲罢不能。
我想每个人都应该读一下斯蒂芬·金的小说。
斯蒂芬·金《纳粹高徒》讲述的是一个德国战败后的一个纳粹分子(65岁的老人),逃往美国一个城镇居住,被喜欢研究历史的十三岁小男孩发觉了。小男孩利用纳粹分子的身份威胁纳粹分子,命令他讲出他那时候所用的残酷的酷刑以及屠杀犹太人的种种方式。因为听多了那些残酷的暴刑,男孩每天都做噩梦,导致成绩每况愈下。这时候纳粹分子扮演男孩的爷爷跟辅导员聊天,男孩因此被要挟着努力学习。后来他们以杀流浪汉和酒鬼缓解变态的心理。纳粹分子和男孩,两个人同流合污,已经没有回头路了。
纳粹高徒撇开小说,根据小说情节,我想谈谈两点。
第一:永远不要跟坏人打交道。
最大的感悟之一。永远不要跟坏人打交道(你明明知道他是坏人)。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靠近什么人,你就会成为什么人。小男子在没有认识纳粹分子之前,可是优等生。不仅成绩好,而且又阳光,又自信。可是,自从遇见了(准确的说是自己撞上门去)德国纳粹分子,听了纳粹分子讲的那些杀人手段,每天晚上做噩梦,心理也变得越来越变态(起初把受伤的乌鸦给碾死了,后来杀了酒鬼、流浪汉,再后来想射杀父母)。可见,当一个人被另一个人污染毒害太深了之后,就会心理变态,不能控制自己,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
再者,跟坏人打交道,可是脱不了身的。小男孩起先威胁纳粹分子,是想让纳粹分子给他讲当时杀人的手法(单纯的想法是想听故事),结果却被这些杀人手法吓的每天晚上做噩梦,到最后想抽身的时候,反而被纳粹分子威胁了一把脱不了身。这样就等同于男孩和纳粹分子是共犯(窝藏罪犯,长达几年)。纳粹分子紧紧的把小男孩拴住(同死),小男孩无可奈何,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生活上我们也如出一辙,明明知道是不好的事情,却偏要去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说明人都是要作死的,正所谓,“不作不死”。
杜山德与托德第二:不要把自己代入情景
我深刻的记得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让我心生震撼。
讲述一个教授想要弄明白为什么二战时期那么德国纳粹分子杀人,毫无人性却不感到有罪恶感,还认为这是正义的事情,他没有错,是这个时代的错(日本屠杀中国人一样)。于是他就找了一群大学生来做一个实验。
他先告知学生这是一个实验。这个实验为期是一个星期。在这个实验里,他们要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挑选的学生是用一部分人当犯人,一部分人当警长。为了情景逼真,他们还特意把学校改造成监狱的样子。
开始的第一天,大家都知道是实验,所以也就玩玩而已。可是随着制度和规矩的加深,当警长的学生也似乎拥有的权力,平时乖顺优秀的学生也变得残暴可怕,稍有不顺就对犯人拳脚打踢。犯人似乎也入了角色,忘记这只是个实验,而认为自己就是真的犯人。只有一个学生,仍然保持冷静和理智的认为,这是个实验,自己不是犯人。
想想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代入情景就是把自己个人融入这个情景之中,你明明知道这是个实验,却因为身边种种发生的事情不能很好的判断这是否是真实的,当体质内化越来越严重的时候,自然所有的伦理道德人性良知都抛到九霄云外了。
当小男孩融入了纳粹分子杀人的情景之中,他就经常梦见自己成了纳粹刽子手,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去屠杀那些可怜的犹太人。而回到真实的生活中,虽暂时不会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思想却变得极端恐怖(想用笔戳瞎老师的眼睛和杀了父母)。想想这真的可怕。
end
故事一点都不恐怖,但是却让看得人心寒。眼看着一个阳光帅气优秀的小伙子,最后变成了冷漠残忍的杀手,一步一步的走向了万丈深渊。想想父母老师的栽培,想想所有人的希望。这真的是一个让人觉得无比悲伤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