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说明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适用于三年全日制高职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由洛阳文旅职业技术学院无人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专业教师共同制订。从2024级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开始实施。
主要编制人员一览表
序号
姓名
所在单位
职称/职务
签名
1
2
张奇生
院长
3
崔聪
副教授
4
李婷
科研办主任
5
常文龙
高级技师
6
王东纯
高级技师
7
谢天浩
高级技师
8
邵嘉康
高级技师
9
杨宇
高级技师
10
任思宇
实验师
11
韦志冲
实习指导教师
12
13
14
复核人:
专业负责人(签字):
一、专业名称、代码
专业名称:无人机应用技术
专业代码:460609
二、入学要求
普通高级中学毕业,中等专业学校毕业或具备同等学力
三、学制与学历
学制:三年
学历:普通专科
四、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无人机覆盖了机械、机器人、自动化、电子、AI编程、嵌入式等,对这些领域的兴趣是学生终生学习的最强大的驱动力。根据数据挖掘和岗位调研访谈,结合国家专业建设教学标准,建立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掌握无人机飞行技术和熟练的操控技能;掌握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熟练的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以及较好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能够从事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和管理,无人机操控、组装调试、维护维修,无人机航拍、测绘、植保等生产作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1)素质要求
1、基本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治观,自尊、自爱、自立、自强,遵守法纪,尊重他人,恪守职业道德,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具有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情绪状态,完整和谐的健康人格,能正确认识自我和接纳自我,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及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能力。
3)身体素质
生理健全、身体健康,能胜任现场工作的需要。
4)文化素质
对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有一定了解,具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具有一定的与本专业技术应用相关联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素质和无人机、电子等方面的工程素质或技术素质。
2、职业素质
1)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
5),忠于职守;
6)具备“爱国奉献,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精益求精;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国防精神。
(2)知识结构
1、基础知识
1)掌握较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
7)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8)掌握人文、道德和法律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9)掌握计算机应用与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
2、专业知识
1)技术技能型人才所必须的文化基础知识;
2)掌握一般性英文技术资料;
10)掌握电路原理图、装配图的识读、绘制;
11)掌握常用仪器仪表使用;
12)掌握飞行器基础理论知识;
13)熟悉智能控制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
14)掌握无人机专业软件应用;
15)具有安全用电救护常识;
16)理解计算机、自动控制、电气等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
掌握作业方式,并懂得相关软件的应用使用。
(3)能力结构
1、方法能力
1)自我学习能力
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快速查阅专业的相关资料和文献,能够快速自学专业领域的一些前沿知识和技能。具有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具有自我控制、管理与的能力。
2)信息处理、数字应用能力
能根据专业领域的需要,运用多种媒介、多种方式采集、提炼、加工、整理信息。掌握专业所需的计算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对专业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
3)实践动手能力
能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及时、正确地处理生产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能积极主动地解决所在岗位的技术难题,具有勤于思考,乐于探索,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专业能力
1)具备安装调试固定翼与多轴旋翼无人机系统的能力;
18)具备操控无人机实施工作任务的能力;
19)具备日常维护保养无人机的能力;
20)能检查排除无人机常见故障;
21)具有采用“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专业学习能力;
22)具有阅读有关技术资料,拓展学习本专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方法和新标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3)具有职业生涯自我规划能力;
根据职业教育规律及高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按照学院“校企联动、工学耦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创新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的递进交互式人才培养模式,使基础课程成系统、实践教学成系统,并相互融合,形成递进交互式课程体系。通过在校内外开展多阶段、分层次的航空教育系列活动,将创新精神与品质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行“双证书”,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要求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实现课程体系与专业岗位耦合、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耦合,使学生毕业时既获得毕业证书,又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递进交互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在结合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实际情况,对“校企联动、工学耦合”人才培养模式加以实践和拓展之后,形成的“校企联动、工学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外延。“递进交互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依托学院“校企联动”的合作平台,以联动办学为主体,以联动培训、联动研发为两翼,通过深度互动的校企合作推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及专业群的建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课程体系与专业岗位、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实习作品与企业产品、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的耦合”融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的方方面面,实现“工学耦合”模式内涵与外延的深度统一。
递进交互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横向六个阶段使实践教学成系统,纵向四个环节使基础课程成系统,并使两个系统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进而形成系统化的递进交互式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体现了学生的职业素质由一般到综合、职业能力由低到高、知识从基础到综合的递进过程,体现了工作与学习、理论与实践、教与学的交互过程。
校内的学习为校外的顶岗实习打下基础,反过来,经过校外实践的学生,其学习目标、学习态度显著提高,促进了校内的学习,从而形成校内校外两个教学环境相互交替,知识与技能逐渐加强的递进交互式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是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强调“育人为本”,是对前期探索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升华和扬弃。相比而言,递进交互式人才培养模式更强调以校企联动、工学耦合为手段,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因此,从学生知识积累、技能训练和素质养成的过程出发,通过横向实践教学系统六个阶段的交互实施,通过纵向基础课教学系统四个环节的逐级递进,使校内学习的理论知识经过岗位训练的实践运用得以巩固,再经历校外实习的体验印证,就构成了一轮校内外联动交互、工作与学习交互、理论与实践交互的闭环过程。每一轮闭环过程都是学生由接受共性知识,到体验个体经历,再到获得自我塑造的人才培养循环。而在三轮闭环过程依次进行时,学生每次校内学习的起点都是建立在上一轮闭环过程的终点之上,在这种螺旋式上升过程中,学生逐次递进地使自我的职业素质由一般到综合、职业能力由低到高、知识从基础到综合。学生在这种横向交互、纵向递进的系统化反复经历中,不断归纳、总结,形成个性化、可迁移的经验和策略,养成适应职业发展的方法能力和适应社会环境的社会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毕业后真正进入社会、展开职业生涯以后,仍旧能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获得可持续发展。
五、课程设置
(一)专业课程设置
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序号
课程名称
学分
总学时
学期
1
2
3
4
5
6
专业基础课
1
无人机技术基础
2
32
32
2
电工技术
4
64
64
3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4
64
64
4
机械制图
4
64
64
5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4
64
64
6
电子技术基础
4
64
64
专业核心课
7
固定翼无人机技术
4
64
64
8
无人机系统与结构
4
64
64
9
无人机模拟飞行技术
4
64
64
10
无人机组装与调试
4
64
64
11
无人机飞行操控技术
4
64
64
12
无人机检测与维护
4
64
64
专业拓展课
13
无人机测绘技术
4
64
64
14
无人机航拍技术
4
64
64
15
无人机植保技术
4
64
64
16
无人机巡检技术
4
64
64
17
无人机编队飞行技术
4
64
64
专业实训课
18
无人机二次开发
2
32
32
19
无人机组装调试
2
32
32
21
无人机动力测试
2
32
32
22
无人机编队飞行
2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