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未来取向是指一个人对未来的思考和规划[1],它在发展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类思维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指向未来的事件[2],而关于未来的思考和规划,对于生理、心理和社会地位均处在巨大变化过程中的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思考未来,准备向成人过渡。这是一个集中建构新思想、新观念、责任、自我信念以及确立人生观价值观的时期。未来取向的积极发展有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2],有助于其良好成长[3,4],并且能够保护个体免受环境危险因素的影响[5,6]。因此,未来取向的研究对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青少年关于未来的设想,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7,8]。青少年身心发展迅速,极易受到、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影响,从而导致身心发展的失衡。因此,作为影响青少年发展的重要他人,父母和同伴是青少年获取信息、建议及支持的直接且重要的来源。马姆伯格()的研究发现,在个体确定未来计划的过程中,父母最常提供信息,其次是同伴,然后是学校或媒体[7]。本文拟从对青少年未来取向影响最大的家庭环境研究入手,并结合我国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家庭系统的特点,对相应的家庭教育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2.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影响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个体以家庭为基地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融洽的父母关系,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理解家庭教育和未来,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以及父母人生态度积极与否,都会对孩子的人生目标和身心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9]

2.1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情感背景[10]。它直接作用于互动过程,对青少年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如父母对有较高的接受性,让子女较多地参与家庭事务,赋予子女较多的心理自主,对子女进行严厉监督等,能够促进青少年对自身未来教育和职业发展的积极探索和投入以及对未来教育和职业发展的乐观期待[10]。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不仅能够促进青少年积极的即时行为,还能够促进其指向未来的行为和态度的积极发展[11]。诺米()等人研究发现,青少年感知到的民主的教养方式与未来取向呈正相关[12]。在对不同父母教养类型家庭的青少年未来取向发展的比较中发现,权威型父母教养家庭的青少年对未来教育和职业的探索、投入及态度均最为积极[10]。森格纳()等人发现,接受—自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能够促进青少年对未来的积极探索和投入[13]。父母的开放性、对职业发展的支持度、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式以及提倡个性的家庭,会直接促进青少年今后对未来的积极探索,并且通过促进青少年适应性人格的形成间接地促进青少年的积极探索[14]。

2.2亲子互动

亲子沟通是亲子互动的重要方式,也是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研究者一致认为,亲子沟通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个核心且基础的方面[15,16]。父母教养方式和父母行为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通过亲子沟通而起作用的。亲子沟通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交换信息、观点、情感、态度和资料,以达到相互了解、信任与合作的过程。父母对青少年未来规划和态度的指导、帮助正是通过这个过程来实现的。研究者指出,除温暖和支持性的家庭互动过程外,如果父母愿意公开讨论,对新信息和子女的发展持开放的态度或鼓励青少年独立思考和行动,青少年会更积极地进行探索[15]。兰兹(Lanz)等人的研究发现,积极与母亲沟通的青少年有着更高的内部控制信念[8]。诺米()报告了亲子互动对青少年思考未来的影响方面的发展性变化[17]。他的研究表明,父母管教在孩子11岁时起着降低乐观水平的重要作用,而家庭讨论水平在15岁时起着提高乐观水平的重要作用。这说明当孩子们寻求自我独立的自时,青春期晚期积极的、相互的交流就变得更加重要。诺米在研究中也发现,积极的家庭氛围会提高11岁孩子的未来计划水平,而对于18岁孩子则会降低其水平[1]。总之,这些结果表明,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变化,家庭互动的不同方面在未来取向发展中的作用也不断变化。

2.3家庭支持

与儿童期的教养、保护、社会化功能相比,家庭在青少年期对青少年发展的支持和指导功能就变得尤为显著和重要[18]。父母支持是影响青少年在关注他们未来和对自身发展期望等方面表现出差异的重要因素。父母支持可以增长青少年在教育和职业领域的计划活动水平[19],还可以增加其对未来的乐观性和内控性[17]。知觉到父母爱自己、支持自己的孩子将形成对未来信任和积极的态度,他们更相信未来的成功是自己行为的结果,较之于感知到父母支持少的孩子更加倾向于投入到未来目标成功的活动中去[20]。麦凯布()等人研究发现,青少年感知到的父母对自己未来的思考和计划的支持程度能预测其对未来思考的频率和详尽程度,也能预测青少年对未来的乐观性程度[21]。这些研究表明,当青少年感知到家庭是支持性的、可依赖的时,他们可以通过家庭关系网络获得更好的心理准备,从而成功地向成年期过渡。

3.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几点启示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这两者所无法取代的。针对我国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家庭系统的变化,笔者认为当前未来取向的研究成果至少对我国家庭教育有如下几点启示:

3.1通过营造优良的家庭氛围,培养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家长要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形成团结、和睦、民主的家庭气氛,使子女受到感染和熏陶。

首先,为子女提供心理自主的机会能够促进青少年思考和规划未来的主动性,提高其规划和决策能力[22]。当前我国大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切忌对子女过度溺爱,万事包办,父母应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给予每个家庭成员公平参与家庭事务的机会,使其获得应有的尊重,鼓励子女进行独立思考,学会自我反思,并且协助子女规划其未来发展。

其次,个体的气质、自我效能感、自我概念,控制信念等也会影响到个体未来取向的发展[23,24]。研究表明,自我概念不一致的个体比自我概念一致的个体报告了更多的焦虑家庭教育和未来,对未来更加悲观,在回答与未来有关的问题时他们感觉更孤单,并且他们对自己是谁感到更加困惑[25]。还有研究表明,高自尊的人较之于低自尊的人更加积极地思考他们的未来[26]。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注重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引导。例如增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在孩子成功时对其能力多加肯定,失败时帮助其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鼓励孩子相信自己。家长应该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力,一方面培养孩子能经得起成功和表扬,不骄傲不浮躁;另一方面要提高孩子的耐挫力,当遭受挫折和失败时,能迅速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态。

再次,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父母与青少年交流,能够为其提供信任感和安全感。父母通过与子女交流自己的期望、道德观念、社会习俗标准等,来指导其兴趣、目标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和困惑,家长应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沟通不是父母单方面传达自己的意见、想法家庭教育和未来,而是与孩子交换各自的意见和想法。家长与子女进行交流时,应本着尊重、真诚、同理心的态度,注重积极倾听、理解包容,在孩子遇到学习或生活上的烦恼和挫折时,及时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支持;对孩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兴趣加以鼓励;对孩子正确的行为给予肯定,努力使自己成为孩子心灵的港湾、情感的归宿。

此外,家长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要随时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变化。处于青春期的不同阶段,孩子的身心特点及心理需求是不同的,家长应因势利导,根据孩子不同时期的特点来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和方式、方法。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树立人生观的最佳时期。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完善其人格,培养其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家庭的重要职责。营造温馨、和谐、民主的家庭气氛,与子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子女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培养子女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豁达乐观的个性、勇于面对困难的品质,使他们树立远大又切合自己实际的理想,能够对自己的未来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安排。

3.2树立正确的父母行为典范,对子女的行为进行正确引导

研究发现,家庭环境为青少年树立了一个生活中的榜样。拥有态度积极的父母及婚姻幸福家庭的个体,在婚姻未来取向和家庭未来取向方面更乐观[17,19]。身教重于言教,父母通过为子女树立角色榜样并提供教导,来影响青少年应对自身未来发展的态度及方式。家长是子女最直接、最经常的模仿对象,只有家长自身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因此,家长应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品德修养,在日常生活中时常检点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不断克服并修正自身的不足之处。同时,应对子女的行为进行正确引导。首先,对子女的正确行为给予强化。对于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应不予理睬或直接拒绝;对于合理要求,除了必须立即给予满足的要求之外,应尽可能的延迟满足,以使他们明白,要实现自己的愿望必须为之付出努力,借以塑造子女的积极行为,同时也要对积极行为进行奖励,既可以是物质奖励,也可以是精神奖励。其次,对子女的错误行为进行正确教导。一旦孩子有了错误的言行,要及时对其进行教导。青少年正处于各方面发展的过渡时期,教导方式不当可能造成其逆反心理,进而引发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家长不要对孩子进行讽刺和奚落,不要侮辱孩子的人格,摧残其身心,要耐心地对孩子进行疏导,指出其错误言行的危害,使孩子感到羞愧,有所觉悟,进而产生改正错误的动力。倘若是由于家长观点有误而导致错误的判断,家长也要勇于承认错误,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3.3建立有效的家庭、学校、社会合作关系

青少年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其未来取向也越好[25]。社会支持作为一种有效的保护性因素,对青少年各方面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影响,它能有效缓解青少年的负性情绪,减少其所受到的消极影响。青少年获得的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支持,能够帮助其克服所面临的困境和障碍,并且为青少年关于未来职业的兴趣、目标和行为的发展提供潜在的资源[26]。因此,我们应该协调好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形成教育合力,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具体而言:(1)家庭与学校联合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家庭和学校应共同努力,互相支持,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来自家庭的支持,家长在教育子女时能得到来自学校的指导。(2)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教育。家庭、学校都应充分重视社会教育的作用,例如家长应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社会价值引导,学校应积极组织学生们参与各种社会教育活动等。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调一致,才能实现青少年全面、和谐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