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知识要点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①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基本问题在历史观中的贯彻和表现。
②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两种基本形态:一是唯意志论,这是历史观上的主观唯心主义,把人们的思想动机、主观意志当作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二是宿命论,这是历史观上的客观唯心主义,把人类社会之外的某种神秘精神当作社会发展的决定和支配力量。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内涵及其作用
①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物质方面。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对社会发展起主要决定作用的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②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气候、土壤、山脉、河流、矿藏以及植物和动物等等。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当生态系统保持适当平衡时,才能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当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时,人类就要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③人口因素。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以及人口的发展和分布等方面。第一,没有一定数量的最低限度的人口,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第二, 在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口的密度和增长速度是否同生产发展的状态和需要相适应,会对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起着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
④社会意识的含义,是人的一切意识要素、观念形态等全部精神现象和过程的总和。
第一、艺术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式。
第二、道德是是依赖社会舆论调整人与人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第三、宗教是统治人们的那些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颠倒的反映。
第四、政治法律思想是关于政治法律的观点、理论的总和,是经济基础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
第五、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最抽象的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的特点: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相对独立性,即社会意识在依赖和反映社会存在的基础上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
社会意识的构成:从杜会意识的主体的角度区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从社会意识的高低不同层次的角度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②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在,但它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具体表现在:
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三、社会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
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意义
①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
②意义:第一、它宣布唯心主义破产。第二、他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真正成为科学。
考研政治必背知识点
1、基本矛盾
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之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的本质的矛盾。
2、主要矛盾
在许多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非主要矛盾即次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3、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另一方面则是矛盾的非主要方面。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4、内因
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事物的内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原因。
坚持内因论也就把事物的运动发展看做是事物自我运动、自我发展。
5、外因
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外部矛盾。
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6、反映论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
它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根本前提出发,明确指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的认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7、能动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根本特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所以是能动的,是因为它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贯穿于认识过程。
8、先验论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特点。
它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把人的意识说成先天就有的东西,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的东西,物质世界反而是这种意识的产物。
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
9、感性认识
认识的初级阶段。
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一种关于事物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各个片面的认识。
形象性和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特点。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感觉、知觉、表象。
10、理性认识
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人们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而产生的一种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
抽象性、间接性是理性认识的特点。
理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概念、判断、推理。
考研政治常考知识点
物质世界如何联系
唯物辩证法的共有五对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
1.现象与本质——揭示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之间的关系 (2012年第34题第1问)
(1)定义: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它是由事物的特殊矛盾决定的。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现象中有真象和假象,其中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与真象一样都是客观的。不能把假象与标志主观反映范畴的错觉混为一谈。
(2)辩证统一关系:
一切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本质是现象的根据,本质决定现象;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列宁:“本质在显现;现象是本质的。”
(3)方法论意义:
人们正是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不断深化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2.内容和形式——揭示事物的内在要素和表现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1)定义: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形式:是事物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的方式。
(2)辨证统一关系:第一,内容和形式相互依赖,不可分割,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第二,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3)方法论意义:既要重视内容,反对形式主义;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反对形式虚无主义;要根据内容的变化,适时决定形式的更新和取舍。
3.原因和结果——揭示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2013年第2题单选)
(1)定义: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2)因果联系的特点:
①一般来说,是原因在先,结果在后,但不排除有时出现,原因和结果的共时性,即原因和结果共同出现;
②因果联系的本质特点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并非所有的先后相继的现象都是因果联系。“在此之后”不等于“因此之故”。
③因果联系是客观普遍的,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
(3)辩证统一关系: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4)方法论意义:同唯心主义的“因果报应”论论划清界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正确认识因果联系可以提高实践活动的预见性和调控性。
4.必然性和偶然性――揭示事物发生、发展、灭亡的确定趋势和不确定趋势之间的关系
(1)含义: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必定发生的、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偶然性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引起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影响作用,使事物的发展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
(2)辨证统一关系:两者相连联接而存在,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方法论意义:既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5.可能和现实——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嫦娥奔月→探月状举)
(1)定义: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2)从质上、量上把握事物的可能性
(3)辨证统一关系:第一,两者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方法论意义:一切工作都要立足于现实(也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只有从现实出发,才能展望未来。(我国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出发点:我国的现实性;我国制定十二五规划的目标:现实可能性)。
6.整体与部分(又称为全局与局部)
(1)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
①整体和部分的存在是互为条件的,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没有部分便没有整体;反过来,整体制约着部分,没有整体便没有部分。
②整体包含部分,部分反映整体。
③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整体中的某一部分脱离了原整体,成为独立的另一整体,事物的各种分化、分解、分裂、解体中都有部分转化为整体的过程;整体在更大整体中成为其中一个部分,各种融合、兼并、整合中都包含整体转化为部分的过程。
④整体功能并不一定等于部分功能之和,整体功能与部分功能之和是否相等,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2)系统具有整体性(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特征。
(3)整体和部分辨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