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阅读后感参考5篇
大家都习惯通过写读后感的方式来记录自己对书籍中内容的想法,我们在熟读书籍之后才可以写出一篇引人深思的读后感,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青阅读后感参考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青阅读后感篇1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首,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
读完红楼后,我觉得有无奈和悲伤,为黛玉而伤,为宝钗而悲。她们的悲和伤,看上去似乎都是宝玉造成的,但谁又能说不是当时的社会间接造成的呢!倘若没有世俗羁绊,黛玉又岂会在无数个夜晚哭泣?黛玉内心所有的伤,所有的不安,都是为了这段情。
倘若没有封建礼教的束缚,宝钗怎会被一段金玉良缘所负,误了一生。在袭人拜托湘云做鞋子,宝钗知道湘云银子少,所以将哥哥铺里的螃蟹拿给湘云请客。这些无不能看出宝钗心思之细腻令人不得不服。在刘姥姥二进大观园中,大家伙行令时,黛玉只顾怕罚把《西厢记》《牡丹亭》中的句子说了出来。事后宝钗找黛玉谈话,表示理解她,从此宝黛成了知心姐妹。再有就是尖酸刻薄的赵姨娘因为宝钗送了些东西,都称赞她,人好又大方,会做人。所以说,她本不应是依靠谁而活着的女子,是封建礼教迫害她一步步成为了有私心的人。尽管如此,她也从未做过伤害别人的事情,她只是明哲保身。所以不论别人如何黑化她,我都坚持认为她仍是那个在大观园中豁达大度、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
一部红楼,浩浩荡荡成百上千的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执念。忘不了功名富贵,忘不了爱恨情仇,正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嚷。”
红楼中令我浸湿眼眶的是,黛玉形容憔悴,躺在潇湘馆的病榻上,万念俱灰时,留下一句不完整的遗言“宝玉、宝玉,你好……”之后,浑身冷汗,气若游丝,最后一点余温亦消失殆尽。或许她是带着对宝玉的恨离开的人世,她不恨宝钗不恨贾母,只是恨宝玉没有遵守承诺。又或许她是带着对宝玉昔日的山盟海誓去往的天国。“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也许她已经预感到了一切。但不管怎样,她的离开并没有引起轰动,说是悄悄的也不为过。我心痛,却无能无力,也许黛玉之死,是一种解脱。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终有曲终人散之时。
曹雪芹在小说开篇便说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真的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看完这本书,感觉像是一场梦,但这场梦太真实,似乎我经历过那些恍如昨日的故事,也似乎懂得那些岁月里的谈笑。红楼人物之多,像是浓缩了世上每个人的影子,总能在这或者那里看到自己,那里有人间百态,世间万象。
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给人看。所以,《红楼梦》的悲剧美,才会在一旁观看的我们感到震撼与悲痛,和无法自拔的深深陷入。(谢淑明)
青阅读后感篇2
尽管有小说的演义成分,但罗贯中还是将曹操和刘备这两个形象以最大的真实化还原出来,一方面是一个自小出身官宦世家的豪强子弟,一方面是一个自幼贫穷的织席贩履之徒,两者从一开始的起点就是天差地别,可最后都成就了各自的王霸之业。
曹操从一开始便给人以奸雄的形象,“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几乎贯穿了曹操自始至终的人生,随着自身实力的慢慢壮大,也颇有一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之感,虽是人臣,却实为帝王,在完成了官渡战役的胜利后,在之后的历次出征中,他均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去面对对手。
反观刘备,罗贯中则是将他的人设几乎拉到了绝对完美的境界,“仁”这一字便可以足够概括刘备的为人处世,一生颠沛流离,也有多次险些丧命的经历,使得刘备对于民间疾苦有着极为深刻的体会,这也是他能够得到天下人心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创业之路多有坎坷,可他始终不改自己的为人根本,最终也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纵观那样的一个时代,两人的价值观与处世观并没有对错之分,历史向来都是成王败寇,仁与暴也向来都是枭雄必备的特点,凡为王者,必有其一,缺一则不可。
青阅读后感篇3
人生,就是一次次相遇,夹杂着一次次伤感的别离。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名叫《目送》。它讲述了作者龙应台与身边的人所发生的目送故事,让我深有感触。
龙应台的儿子第一天上小学时,独自一人背着书包往前走,但他时不时回头,视线与母亲的目光隔空交汇。母亲依依不舍地目送自己的儿子一步一步向独立走去。
读到这里,我顿时回忆起了自己第一次上学的情景。我与妈妈互相目送,一刹那,我隐约看见妈妈的眼角出现了一道泪光,自己也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泪。我们是多么舍不得啊!但我知道,这时我们只可以离别,因为我要学会坚强、独立的生活。最后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别了。
目送亲人的生死离别是多么的伤感。当龙应台父亲的棺材被抬入火葬场时,她深深地凝望着,因为这是今生最后一次目送父亲。朦胧中,我脑海里浮现出一个画面。那是在20xx年奶奶去世的时候,我很舍不得地望着她的棺材被移入炉里,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这就是我最后一次目送奶奶,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感到生死离别是多么痛苦!
看完这本书,我恍然大悟:最应珍惜的人,原来就是自己身边的人,不管是亲人、熟人还是陌生人,都要珍惜每一次相遇或送别。
人生就如一次次的目送,让人念念不忘。正如龙应台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让我体会到亲情是多么珍贵,一定要好好地去陪伴、关爱身边的人。
如果你喜欢身边的人,那就不要只停留在心上,要大声地说出来,让对方知道,让对方开心,用心为对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青阅读后感篇4
?目送》的七十二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对于龙应台的了解是由她的《目送》一文。后来才知道,《目送》是一本散文集。集子里,满满的都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悟。其中龙应台将对亲人真挚、又很复杂的情感表达得十分真实。
朱自清在《背影》中写道,因看到父亲为自己担心操劳的背影而油然而生的心酸;龙应台则写了两种背影。一种是目送父亲离开人世,另一种则是看着儿子慢慢长大。渐渐只能远望儿子高大的背影。文章抒发的是一种不舍,却又不得不舍的心情。作者身为人子,身为人母,经历了大半辈子,回首往事,内心泛起点点涟漪。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当作者倏地发现当年的小男孩已经长成大人、自己也无法随时随地的陪在儿子身边了,心里有几分落寞。
全文的感情基调有些压抑,语言却十分真诚。如今我们也生活在父母庇护的翅膀下。却未曾报答过什么,小时候我们总自顾自地一往直前,好像探险之路丝毫不艰险,我们去忘了回头看看保护着我们的父母。我们快要在社会中变得独立,在将来又会目送我们的孩子。或许真的像龙应台所说的那样,我们间的缘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中行渐远——记得回头看看关心我们的人。
作者经历了许多、想要教会我们的是超脱的看待这个尘世。的确,有时候需要的是继续往前走,而有时,需要停下来。正如“相信与不相信之间,仿佛还有令人沉吟的深度。”这便是我们的生活:相信了便是这样,不相信便非得刨根问底,亲身试验。总之,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信心地做事,而不要拒绝困难、甚至拒绝生活。
青阅读后感篇5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上头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龙应台的文风犀利,却仍能写出如此绵情的文字,亲情、友情是她写作的力量,给予她无限热情。即使有事不能完成,她也不放弃,带着别人的给予向东升的曙光,因是别人所给予,所以她是守卫别人的给予,因她知,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生命不需施舍。
龙应台虽然三十四岁才成为母亲,但她仍拥有年轻母亲所有的稚嫩,能成为孩子的依靠是她的愿望,她虽不愿老天能给予她孩子一生一帆风顺,但她无时不刻都在祈求孩子能够战胜困难。因她知,只有中心有岸,才会有渡口,才会有明天。
望着一个个背影在耳边徘徊,转瞬又消失在眼幕中。
无心一瞥,瞥见老师正望着我的背影渐行渐远,既将步入崭新的殿堂,即将步入校园的临界点,却无心瞥见那位力量使者正静静望着我。他比平很少哭,但这次他再也无法控制眼泪冲破眼膜,或许他已十年未曾落泪,但那一滴眼泪也许是值得流的。我立马转向就扑在他的胸脯中,想着他常对我说:你就是我的担当。
所有的深情,原来是许多细碎的时光串成的,就像一串亮着迷茫微光的小灯光,静静地俯伏在脚边,照亮着我们彼此相依的身影。当时只道是寻常,直到一天,灿火已阑珊,我们才发现,那些寻常日子是多么美好。
望却,想起,忘却,想起。百个轮回这间未消失在启动的梦魇中,这才称重要事。也许是父母的叮嘱,也许是不堪的现实,也许是努力所得。
脸上喜怒哀乐无常,心中酸甜苦辣酝酿;也许是深埋心底,或许是因情绪乱了分寸。
安慰吧,给予吧!不要再让那背影渐行渐远,尽你所能,把重要的留下,把类心的抛开。奋斗吧,打拼吧!不要再让遗憾因时间而再度燃起。青春吧,燃烧吧!不要因凡尘而随从,人人活出脱俗的自己。
生命如海,宽容作舟,泛过于海,方知海之宽阔;生命如山,宽容为径,循径登山,方知山之高大;生命如歌,宽容是曲,和曲而歌,方之歌之动听。
人生如流水,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