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这本书,让“第二次南京大屠杀”为之终结

来源:华拓网

写在文前,本人并非专业研究历史之人,文章用语若有问题,欢迎批评指摘。


此书购于2017年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

书的封面采用颇有质感的城墙灰作为底色,“大屠杀”三个字被染成血红色,挂在最醒目的位置,三个十分逼真的弹孔被设计成立体造型。指腹与书页摩挲,我眼前仿佛能重现当时的断壁残垣,炮火硝烟。“被遗忘的大浩劫”这句话提醒我,若不是此书作者和诸多有识之士的努力,这段中国最黑暗的历史很有可能会湮没于时间长河,再也无人提及。

(一)

从地图上的确可以找出某些地方,
那里的人民正笼罩在邪恶中:
比如南京,比如达豪①。
——奥登

我对南京大屠杀最初的了解来自历史课本,概念还只停留在日军行径之残暴,国人所受的苦难之深重,耻辱之巨,永世不能忘。但就好像近视者看待事物总不会满足于朦胧感,笼统地了解这段历史,并不能满足我探索的欲望。我迟早会眯着眼睛贴上去把细节看个仔细。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印象中的南京大屠杀,缺乏相关的人物细节和对人性层面的分析,而且我也很难分清哪些是传说,哪些是真实的历史。日军究竟为何成为杀人机器?国人的挣扎和反抗具体是怎样进行的?外国友人选择留下来保护国人的深层原因又是什么?

这本书用丰富详细的史实解答了我心中所有疑惑。书中内容主要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通过相关历史机构搜集的资料,例如亚洲史维会、美国国会图书馆和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等;一类是各国相关历史学家的鼎力支持;一类是战争亲历者和大屠杀幸存者提供的宝贵资料。

全书从日本士兵、军官为什么完全脱离人类行为基本规范,日本学校和教科书从心理层面向学生灌输对中国人民的仇恨和蔑视,以及高度军事化的教育体制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根源性原因。

我之前一直认为,相比文字,影视作品具有更加冲击心灵的画面感,可《南京大屠杀》书中所描述的场景,没有过多的词藻渲染、氛围烘托,全部的事实堆叠在一起,就构建了一座触目惊心的人间炼狱,兵燹肆虐,血流成河:

“日军将受害者浸在酸性溶液中腐蚀他们,用刺刀把婴儿挑起来,勾住受害者的舌头把他们吊起来。一名日本记者后来调查南京大屠杀时了解到,曾有日本士兵将一名中国遇难者的心脏和肝脏挖出来吃掉,他们甚至还吃男性的生殖器,以此壮阳。”
“日本士兵连老年妇女也不放过,已婚妇女、祖母以及曾祖母都不断遭到性侵犯。许多80多岁的妇女甚至被强奸致死,曾有这样年纪的中国妇女因拒绝日本士兵的性要求而遭枪杀。”
“曾有中国目击者看到日本士兵在大街上强奸10岁以下的小女孩,然后用刺刀将他们劈成两半。在有些案例中,日本士兵甚至切开小女孩的阴道,以便强奸起来更容易。”
“1937年12月12日,日本士兵在通济门附近的街坊内强奸了一位理发师的妻子,并将爆竹塞进她的阴道,然后引爆爆竹将其炸死。”

紫金焚,金陵灭。一想到世代在金陵古都生活的百姓,被日本官兵实施难以忍受的摧残,不禁令人痛苦万分,心灵几乎失去知觉。

中国女性遭受了非人的折磨 尸殍遍野

(二)

由于张纯如的这本书,“第二次南京大屠杀”为之终结。
——乔治•威尔

作者曾说过:“忘记屠杀,就是第二次屠杀。”当屠杀真相被隐藏时,屠杀永远都是屠杀。当屠杀真相被世人所知时,死去的冤魂才能彻底逃离屠杀,成为历史真实的定格。

张纯如女士的贡献简要概括有三点:1.让美国的西方世界的国家知道了南京大屠杀的存在,促使更多学者对二战期间亚洲战场的历史进行深入研究。2.发现和促成了《拉贝日记》的出版,让这个被历史遗忘的伟大英雄重回世人心中。3.《南京大屠杀》这部作品的巨大影响力和张纯如女士的逝去,最终阻止了日本进驻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粉碎了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美梦。

在与连队的一些大学生士兵聊南京大屠杀的时候,我发现几乎是所有人,对这段历史的认知程度远远低于我的预料,对于拉贝等外国友人成立安全区保佑国人的英雄事迹,更是知之甚少。经过了解,他们除了从课本上知道南京大屠杀,最多也就是在电影《金陵十三钗》(除此之外的影片几乎都没有看过)中窥见了这段残酷历史的一隅。

这样的情况确实出乎我所料,也因此凸显出本书的重要价值。当我给身边人分享书中的内容时,他们都表示震惊和意外,进而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的兴趣明显提高,纷纷借走传阅。

作者不仅让更多的国人深入了解了南京大屠杀,更让这场恶行曝光在西方国家面前,对日本修正主义的思潮和声音进行了强有力的抨击。

从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日本皇族和政府显然应该对南京大屠杀负主要责任,但当时的“背锅侠”只是松井石根将军等人。真正的主谋,朝香宫鸠彦等皇亲国戚反而逍遥法外②。

真正的凶手没有得到严惩,这与当时美苏冷战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战后美国需要一个能够制衡中苏联盟的棋子,日本无疑是一个好的选择,作为交换,日本皇室的所有人员在投降后,都将免于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③。

真正的历史逐渐被世人淡忘,如果有一天日本真的成功洗白,那么曾经倒在古老东方战场上的百万冤魂也将被遗忘,这岂不是在意识形态层面进行的第二次屠杀!故而,张纯如女士所做的,不只是一次历史的普及和思想传播,更是一次对死去冤魂的挽救。

在这个忙碌的快节奏时代,国人对历史的自主学习意识显然亟需加强,保持主动追求真相的激情和动力,应该成为每个尊重历史之人的主要品质。历史虽然给不了你财富、工作、婚姻,但探索历史、铭记历史的使命从不是个别人的事,只有知道过去有多痛,我们才会走得远。

(三)

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
——乔治•桑塔亚纳

我还想再进一步讨论一下关于树立正确历史观的话题。

为什么?我自以为通过网络搜集了很多专业权威的说法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可实际上并不严谨,无论是知乎还是百度,都是经过他人消化整合后,将符合他们价值观和利益的内容搜输送出来,我选用他们的观点,实际上缺少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过程。

事实上,就算我们自以为非常熟悉的事实(例如南京大屠杀),在没有经过深入自主的探究前,也不能负责任地说懂得。真正擅长独立思考,有着优秀历史观之人,应该如张纯如女士一样,为了心中的疑惑去查阅大量权威的史实,忍受枯燥和寂寞,在浩如烟海的文字中挖掘出自己想要了解的历史真相。亲自去走访那些历史的见证者,从他们口中获取最感性却又最真实的记忆。只有经过大量的调查和思考,历史真实的面貌才会立体、客观、生动地展现在你面前——去知乎上简单地寻找答案与之相比,简直就是对历史真相的不负责任。

虽然知乎上的答案是用死亡人数作为衡量南京大屠杀与世界历史上其他大屠杀惨案比较的标准,但南京大屠杀真正恐怖之处远不止死亡人数,而是中国百姓遭受的非人折磨简直“比纳粹还残忍”(书中原文)。对南京大屠杀真相的探索让我意识到,知乎等平台上的答案并不能取代自我求知的过程。

对于逝者的态度,之前的文章文字中缺少了对苦难者的共情,是站在上帝视角俯视历史过往的态度。然而,我以为过往云烟只是时光长河里的沙石,自己又何尝不是?看待历史上苦难者的经历时,理应多一些代入,把自己摆在和他们一样的位置、高度、处境,才能些许触及到故人的悲与痛。

所以说,在我看来,除非是进行非常专业的历史研究,我们都不应该将奥斯维辛集中营与南京大屠杀反复对比讨论,在这两场灾难中饱受苦难的灵魂们,他们经历的折磨、痛苦,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都是他们全部的觞,是此生痛苦的最大值。这些磨难何谈高级低级之分?我们有什么权利去评判谁更痛苦一些?当我错误地从几个简单的方面将两者进行比较评论时,就是在无知地消费历史。

(四)

不承认历史,文化就不会向前发展。
——张纯如

本书震撼我的不只是日军惨无人道的罪恶行径,还有书中对很多历史细节的真实还原,它们不断更新甚至颠覆我的既有观念——这也正是这本书最可贵之处。

正如作者所说,本书深受电影《罗生门》④影响,她选择从日本人、中国人和欧美人士的角度视角去还原当时的景象,从而勾勒出一个更加客观、立体的历史真相。

在她的笔下,日本人并非全都是十恶不赦的嘴脸,就算是战后最终被判处极刑的松井石根将军,也曾对部署大屠杀的行径痛恨之至,大骂不已(这里不是为他洗白,作为日本东部地区的总负责人,他理应为这场悲剧买单,尽管很大程度上来说,他只是日本皇族的替罪羊)。

她让我意识到,不能把当时日本军方、日本政府犯下的罪恶,强行与日本的文化,民族根性甚至所有民众本身联系起来,对所有与日本有关的事物不加思考地横加谩骂、鄙视、憎恶,这不是真正的爱国,只是对历史无知的体现。

对待日本的军事冒险主义和修正主义,我们毫无疑问要严加批判和拒绝,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但在其他方面,切不可偏激。

在我以往受到的教育中,授课人往往会对日本的民族根性,横加批判。“他们骨子里就是变态的”“他们的审美是邪恶的、畸形的”“别看他们彬彬有礼,其实是一群疯狂的人”……自己也曾慢慢认可了类似的观点,可这种为政治服务的历史教育与日本的修正主义,其实都是对事实真相的不尊重,如此看来如此下来,只会加深两个国家的误解。

回顾数千年的人类历史,在战争期间实施残忍的暴行,显然并非某个民族或某种文化独有的现象,文明的外衣似乎过于脆弱,人类很容易将它弃之不顾,在战争的压力下尤其如此。因此,日本在“二战”期间的暴行,与其说是危险民族的产物,不如说是危险政府的产物。

例如,书中对我们熟知的《田中奏折》进行过如下描述:

“今天学者们普遍认为这份报告是伪造的,其最初来源可能是俄国,但这份报告首次出现在北平时,它使许多人相信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世界是其征服世界这一精密计划的组成部分……中国的许多百科全书词典,英文报纸,通讯社文章依然将其当作是史实引用。”

其实有没有《田中奏折》并不能改写日本军国主义的历史罪恶,但是历史研究有其内在的逻辑,有其天然的使命,对于无限趋向事实的真相的追求,是历史研究的立身之本,如果无论真伪,无论有无的标准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前提,那么一切历史研究都将失去意义。

事实足够有力,就无须动用谎言。当然在这提出《田中奏折》的真伪问题,并不是要为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寻求翻案,恰恰相反,这正是还原历史见证历史的应有之义。

所以,一方面我们必须严防日本修正主义和西方敌对势力对我们历史真相的歪曲。另一方面,我们更要从一开始就给国人树立一个正确的历史观,尊重历史真相。真正的爱国不应是愚民般的全盘否定、偏激排外,而应该是基于对真相深刻了解,并进行独立思考后的热爱与支持。

结语:

这本书于1997年11月南京大屠杀60周年之际出版,至今畅销20年。最新中文版自2015年修订以来,已再版18次,每一名读者阅后都会受到深深的震撼。它给人带来的,除了历史的真相,还有心智上的启迪。

我们身边总会有不断追求真相的人,就算为此付出再多的牺牲,他们也毫不畏惧。

看完这本书,我总会在脑海里想象这样的画面: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迷了路,不知道去往何处,这时站出了一些人,他们手举着火把,在走夜路,全身通红,一身炙热,可是依然穿不透眼前的黑暗,所以只好提心吊胆地往前走,我们走在他们的身后,眼睛看到的,只有熊熊的烈火⑤。

注释:

①奥斯维辛集中营之一

②电影《拉贝日记》同样也把日本皇室成员朝天宫鸠彦视为罪行主谋。

③时任远东军事法庭中国方首席审判官梅汝傲先生,在《东京审判》《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书中也有记录。

④《罗生门》改编自小说《竹林中》,讲的是发生在日本京都的一起谋杀案。表面上看故事很简单,一名歹徒拦路抢劫了一名过路的武士和其妻子,武士的妻子遭强暴,武士身亡。但是随着故事中不同角色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分别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后,情节变得复杂。歹徒、武士妻子、死去的武士和一名目击者对所发生的事情提供了不同版本的描述,这样读者就必须综合考虑每个人的回忆,辨别每个人叙述的真伪,南京大屠杀也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到这段历史,做到了客观、真实。

⑤最后我想向那些在灾难中无私奉献的国内外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对于遭受战争迫害的人而言,他们如同光明的灯塔。

德国纳粹党人拉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