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声音都曾记录一篇故事,一种经历,一段沧海桑田的变迁。
风声讲述了它或许跨越三山五岳,五湖四海,驻足大陆片刻的欣喜;
雨声也许描绘了它坠落万丈高空,千层大气,栖息山谷的温暖;
笑声也许抒发了唇齿相碰,眉眼两弯的欢乐;
一个地域的声音也许抒发的是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生不息,动物的勃勃生机,历史的时过境迁,社会的与时俱进……
【吆喝动物的声音】
清早起来,公鸡在晨光里:“咕咕咕~~~咕咕咕~~~”伴随着东方的红日,女人提着猪食喂猪:“息儿唠唠唠唠唠,息儿唠唠唠唠唠唠,息儿息儿唠唠唠唠唠唠……”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直到猪圈里的那头肥肥胖胖的猪一步一挪地走向食槽,“吧嗒吧嗒”地吃起猪食,这样的声音才会停止。大婶微笑地看着自家的猪,心里想着过冬的时候可以把猪肉给大女儿小儿子送去,还可以给小孙子做一截灌肠。之后,开始喂鸡:“咯儿咯儿咯儿咯儿,咯儿咯儿……”母鸡引着一群小鸡蹒跚而来,啄食着洒了满地的苞米。女人趁机走进鸡窝取出三五个鸡蛋,放进篮子里,攒够了就送给城里的小孙子。男人出去赶牛,牛走在前面男人吆喝:“喝儿敲、喝儿敲、喝儿敲……”一声声吆喝催赶着大黄牛走进牛群,开始了一天的放牧生活。家里有羊的家庭多半要搭伙放羊,两家的绵羊混在一起各自给自家的羊打上磨子(用彩色染料做记号)。放羊人是最为自在的,缓缓地跟在羊群后面“喝儿息、喝儿息、喝儿息……”碰上一块草色葱郁的地方,寻一块石头倚着,打开随身带的听戏机(类似于数码播放器)选一曲经典二人台《打金钱》:"一树苗两个叉,一个叉上五个丫,摇一摇开金花……"鞭声一响,怕将曲调悠扬到了天边!
听见内蒙古
【传统二人台】
二人台作为中国传统戏剧的一种,起源于山西随着“走西口”传入内蒙,于内蒙得到发展,传统的二人台剧目有《打樱桃》《挂红灯》《打金钱》《走西口》……其中,“讨吃调”属内蒙二人台的一大特色,它是一种民间说唱形式,讨吃调是最为底层,最为现场的一种表演形式,但它常常被人认为是“乞丐”或是“无家可归”的人所演唱的曲目。现在除了在流传地,大家很少在熟悉的场合听到传统二人台了,如今,把传统二人台带出内蒙的只有武利平老师一人。二人台之所以不被大众所欣赏,我觉得与其自身的发展有很大关系。
1.它流行于西北地区,由西北方言演唱,语言不通,其它地区难以理解演唱内容。
2.内容多以描写劳动生产、揭露旧社会黑暗、歌唱婚姻爱情为主,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很少反应当今社会现象,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弘扬社会正能量。
3.继承渠道少,现今从事二人台演绎的大部分是中年男女,很少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从事二人台创作,很多艺术院校虽然开设了二人台专业,但毕业生很少继续从事二人台工作,这使二人台无法得到创新和发展。
以上,只是我的个人观点。
听见内蒙古
听见内蒙古
【菜场叫卖声】
歌声乘着风带着雨从乡村走向都市,从农田走向大厦,王选是麻花板菜市场一个普通的摆摊小贩,清晨5:30他停下了随着《夸河套》的节奏而打着拍子的手,随手关掉戏曲,开启了一天的忙碌。菜市场永远不会缺少的就是叫卖声,每个城市都会有这样的声音,但内蒙的菜场是这样的——你听:“新鲜的菠菜1块9啦”“白萝卜7毛!”“红薯,红薯,1块啦1块!”“来啊!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巴盟香瓜啊1块 1块!不甜不要钱啦!”……
王选守着自家的瓜摊,和隔壁的摊主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小林啊,你爸爸这病怎么样了?手术费凑够没?"叫小林的小伙子是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的学生,年前因为父亲患上白血病不得已,只能辍学来帮父亲看摊子。他一边翻着手里的单词书一边回道:"手术费差不多了,学校给募捐了一些,还有红十字会的也筹了一些。这几天就能手术了!"
王选一听,叹口气:"哎!凑够就好!我说你等秋天开学快回学校吧,马上高考了,课程可耽误不起啊!"小林抬起头笑着说:"嗯,谢谢王叔,等秋天我爸的病也差不多恢复了,我再……边老师,您怎么来了?"小林一下子站了起来。
"我正好上课,路过来看看你"被小林称作边老师的人是他曾经的班主任:边娜。边娜微笑着拍拍他的肩膀说:"我正好要上课路过看看你,怎么样?什么时候回来上课?"小林不好意思地笑着说:"估计秋天吧,可能去上高二,怕跟不上课程"说着,有人来买东西,小林忙着招呼客人,转过身才发现边娜已经走了。 听见内蒙古
【读书声】
边娜提着新鲜的香瓜走进办公室,招呼着大家:"我买了香瓜,谁要吃!"办公室的人纷纷回应:"给我一个""我要一个""这里这里,边娜"……分完香瓜,边娜迈着轻快的步伐向教室走去,已经七点了,早自习开始了,整个学校被读书声淹没:"咦嘘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第一次鸦片战争1842年……""sin²+cos²=1"热带雨林气候的特点是全面高温多雨,分布于赤道附近和澳大利亚东北部……"她听着朗朗的读书声,心底轻笑一下:这好像都是高考必备内容,自己当初还背的滚瓜烂熟。可是,不知道为什么?高考仿佛就像是梦醒了一样之前的一切都忘了。其实,不止高中似乎大学时期的事情也忘得差不多了,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逃课、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看新生军训、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忙着考证、不记得什么时候就毕业了。
听见内蒙古
听见内蒙古
3
【此地话】
边娜的大学生活怎样我不知道,我的大学生活我却是知道的而且正在经历着。
我的大学校园坐落在呼和浩特市西南边的"城乡结合部" 听说这里曾是"走西口"的人最早的落脚点,后来随着城市建设计划的实行,城市在向东发展,向北扩建,老绥远的影子也逐渐地消失了。而这里却保留了其中的一部分精华"此地话"如果你有时间坐在一个老巷子口就能听到老人们最正宗的此地话,打招呼的时候他们说:"做甚个呀?吃饭了么?"打电话的时候他们:"闹甚得了?"夸人的时候他们说:"呀呀!看看那个后生捏可喜的!长得喜人的!"女孩子撒娇叫"咯呲"背心叫"二股筋"额头是"迷露骨"肩胛骨叫"铲铲"鞋子叫"孩子"(哈哈!这个我也觉得丝毫没有逻辑)蹲下叫"圪蹴"跑步叫"迈奔子"骂人的时候说:"个泡""灰猴""枪崩猴"……连最近的网络红词"蓝瘦""香菇"翻译成内蒙方言都是"难活""想嚎"是的,所谓的内蒙方言它用了最平淡、朴实的字眼,没有那么多的音调、音位、音节,最直接地叙述了我们与周围的一切。内蒙曾经是契丹和蒙古的领地,直接、豪迈、奔放就是这里的特性,若是吴侬软语怕是不解内蒙风情。
听见内蒙古 这就是内蒙的声音,它原始而粗犷,像一个身穿皮袄皮裙的原始居民在荒原上奔跑。不娇柔、不做作、不复杂。如果,你是内蒙人,那你就应该明白内蒙的豪情与自然。如果,你不是内蒙人,欢迎你来了解这个可爱的民族和这片纯朴的土地! 听见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