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暑节气养生注意事项

来源:华拓网


大暑节气养生注意事项

【篇一:谈节气养生】

节气与养生

论文摘要:二十四节气与养生是中国几千年文化传承下来的养生习惯,人们根据气温气候等将一年分成二十四节气,而顺应二十四节气来调节自己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是一个简单但是十分有用的一种顺应天地运动的养生方式,下面我会从二十四节气养生的细节来阐释。

关于二十四节气,我们既熟悉又陌生,因为从我们懂事以来,就知道这个古老的划分方法,冬至吃饺子,立春吃春卷,这些民俗同样让我们记忆深刻。可见古人很早就已经有了关于节气养生的意识。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二十四节气:

①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其实节气养生的实质,当然也是一样,顺应天地运行规律以养人身的阳气。阳气很重要,

就是指我们生命的能量。一个人阳气足,当然就健康,当然就寿命长。阳气一昼夜是一个小循环,一年是一个大循环,它的规律就是春升、夏浮(阳气往上浮起来)、秋降、冬沉,所以二十四节气其实也就是二十四个阳气变化的关键点。正如我们每一天早晨的时候,阳气升起了,然后中午的时候阳气最盛,最盛当然就会要下降了,所以下午的时候就开始下沉了,然后到晚上就是收藏、归根,扩大到一年也是因为阳气的变化就形成了一年,每一个阳气变化的关键点我们就称为一个节气,通过这个关键点的时刻就称之为交节气。

而我们需要知道二十四节气的“节”是指什么?像竹子会有一个一个的节,这个节就是指阻塞,像竹子的节一样,遇到一个节气就表示一种阻塞状态,阳气有变化,它要到达另外一种状态、另外一个节气,中间会有一个节,有一种阻塞状态。所以宇宙天地之气,交节气的话一定是郁而后通,天地之气郁,人体的阳气也就会与之相应,所以久病之人交节之前的三天往往容易死亡,容易变化,因为节气的时候是一个郁而后通,所以元气是不容易通过的。反过来说如果是在交节之前三天病情有好转,那么节后的恢复就一定会非常好。所以有一些地方有一个俗话叫做“冬至收老头”,这个人如果病了很久,往往在冬至之前两三天病情会恶化,为什么?冬至是阴气到顶点了,最盛的时候,所以阴盛就一阳生,很微弱的一丝阳气开始升起来,如果他年纪很大,然后又是久病,本来元气就很少、很弱了,他在升的时候没办法升起来,没办法升起来当然他也就走掉了,所以中国古人对于夏至、冬至这两天是非常重视的,一般来说这两天是闭关。上古先王,冬至、夏至闭关,闭关其实是为了养阳气,冬至的时候让阳气顺利地能够升起来,夏至的时候让它能够开始下降,阴能够升起来。

二十四节气每一个都对人们的生活起了重要作用,下面我们就根据每个节气的主要气候特点具体看一下每个节气的养生要点.

②(立春)气候特征:白昼逐渐变长,气温回暖,人体血液代谢旺盛。健康提醒:少吃酸性食物,养生以养肝护肝为主。

(雨水)气候特征:降水增多,气温回升快容易导致春困。健康提醒:注意调养脾胃,增加运动缓解春困。

(惊蛰)气候特征:天气回暖,雨水增多,气候变化大。健康提醒:补充水分,防寒保暖应付多变天气。

(春分)气候特征:昼夜平分,气候温暖潮湿,关节炎进入多发期。健康提醒:多食用清热

解毒、温补阳气的食物。

(清明)气候特征:气温回暖,阳气升腾,高血压进入多发期。健康提醒:不宜进补,低盐饮食缓解高血压。

(谷雨)气候特征:气候以晴暖为主,早晚时冷时热,易发生神经痛。健康提醒:适度保暖,多食蔬菜调理肠胃降火气。

(立夏)气候特征:连续五天日均气温达22度以上标志着夏季到来。健康提醒:多喝水以退热降火滋养阴液。

(小满)气候特征:气温明显升高,气候潮湿容易发生皮肤病。健康提醒:清爽清淡饮食为主,注意清利湿热。

(芒种)气候特征:天气湿热,是一年中人最懒散的时候。健康提醒:清热降火,充足睡眠,运动提高活力。

(夏至)气候特征:天气炎热,人体阳气最旺,适合治疗冬季疾病。健康提醒:补充水分和维生素,增加盐分的摄入。

(小暑)气候特征:热浪袭人,时有暴雨光顾,消化道疾病多发。健康提醒:肠胃吸收力下降,注意饮食卫生。

(大暑)气候特征:酷热多雨,容易中暑,暑热夹湿常使人食欲不振。健康提醒:充分休息,避免暴晒,清淡饮食。

(立秋)气候特征:气候渐变,人体仍感觉燥热难忍。健康提醒:多食酸味果蔬,养胃润肺以备秋凉。

(处暑)气候特征:暑热余威明显,但气温开始慢慢转凉。健康提醒:调整睡眠时间,饮食偏向清热安神。

(白露)气候特征:暑气渐消,白天气温适宜,夜间气温较低。健康提醒:滋阴益气的食品对身体大有益处。

(秋分)气候特征:逐渐昼短夜长,每场秋雨都会带来明显降温。健康提醒:运动保健,针对性地治疗冬病。

(寒露)气候特征:热冷交替明显,人体阳气渐退,阴气渐生。健康提醒:饮食清淡柔润,起居注意保暖。

(霜降)气候特征:天气时有反复,人体逐渐感觉季节的肃杀和萧瑟。健康提醒:以平补为原则,注意肺的保养。

(立冬)气候特征:气温迅速下降,人体需要消耗大量的热能来维持体温。健康提醒:多食用热量较高的膳食,增加维生素。

(小雪)气候特征:天气常是阴冷晦暗,抑郁症病情容易加重。健康提醒:增加户外活动调节心态,饮食多果蔬。

(大雪)

气候特征:气温持续降低,哮喘进入高发期。健康提醒:进补的好时节,辅以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冬至)气候特征:冷空气活动频繁,人体阴气较重。健康提醒:防寒保暖,及时补充高热量食物。

(小寒)气候特征:常有寒潮暴发,会带来剧烈降温,易发生冻疮。健康提醒: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大寒)气候特征:冷空气刺骨,气候相当寒冷,心血管疾病高发。健康提醒:冬不藏精,夏必病温,注意节欲养脏。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

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二十四节气的变经随时影响着人体健康.顺应二十四节气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调节人体、防病健身,可以达剑健康长寿的目的。它们看起来好像很浅、很简单,人人可做,正是因为它很简单,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去运用。③而且真正这样用的话,自己能够体会到体内阳气的提升,能量水准提升了,我们修任

何法门才有基础,因为解脱一定不会建立在一个低能量水准的基础之上,一定是在一种高能量水准的基础之上,而要实现能量不流失、身心不分离,一定要从当下的身心开始起修,顺应天地运行变化的规律,天天这样去修的话能够感觉到、能够体会到、能够有一种体验,我们的身体越来越健康,我们的能量越来越足,我们精力越来越充沛,这样就是眼下大家都可以看得见的、可以体会得到的修行的提升。

①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

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② 根据《黄帝内经》中二十四节气养生法总结概述,并加以阐述

③ 摘自《药师法门健康随许法》(大愿法师)

【篇二:二十四节气养生指导】

二十四节气健康指导

立春

春季养生,就是要防病保健。特别是初春,天气由寒转暖,各种致病的细菌、病毒随之生长繁殖。温热毒邪开始活动,现代医学所说的流感、流脑、麻疹、猩红热、肺炎也多有发生和流行。为避免春季疾病的发生,在预防措施中,首先要消灭传染源;二要常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新鲜;三要加强锻炼,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 雨水

雨水节气到来后,气温变化幅度较大,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忽冷忽热乍暖还寒的天气对人们的健康危害很大。因此,人们要注意预防感冒等早春流行疾病的发生,同时也要注意个人的保健。

惊蛰

传统医学认为,春属木,入味为酸,对应五脏为肝,顺应自然界生长生发之规律,春季容易肝风、肝火妄动,易引起心脑血管病及高血压病。惊蛰处于冬春交替时期,气温变化幅度加大。要时刻注意气象台对强冷空气活动的预报,当心冷暖变化,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流感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春分

人的生命在活动过程中,由于新陈代谢的不协调,可导致体内某些元素的不平衡状态的出现,即有些元素的积累超量,有些元素的含量不足致使早衰和疾病的发生。由于春分节气平衡了昼夜、寒暑,人们在保健养生时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春分时节要保持轻松愉快、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还要坚持适当锻炼,定时睡眠,有目的地进行调养。

清明

古人说“食酸咸甜苦,即不得过分食。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如能不食,此五脏万顺天理。”在清明这一节气中,一定要注意肝和肺的保养,对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花粉过敏症状也要重视。我国中医认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这就要求我们平时保持乐观的心情,早睡早起,经常散步,多呼吸新鲜的空气。

谷雨

谷雨节气的气温虽然以晴暖为主,但早晚仍有时冷时热之时,因

此早出晚归的人更应加倍小心呵护自己,避免不必要的疾病发生。 立夏

立夏节气常常衣单被薄,即使体健之人也要谨防外感,一旦患病不可轻易运用发汗之剂,以免汗多伤心。老年人更要注意避免气血淤滞,以防心脏病的发作。故立夏之季,情宜开怀,安闲自乐,切记暴喜伤心。

小满

小满节气正直五月下旬,气温明显增高,如若贪凉卧睡必将引发风湿症、湿性皮肤病等疾病。小满节气是收获的前奏,也是炎热夏季的开始,更是皮肤病尤其是“风疹”的高发期。因此,在这个时节应多加注意天气变化,不要着凉受湿引发疾病。

芒种

在我国的江西省有句谚语:“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牵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短短几句话反应了夏天人们的通病--懒散。其原因是夏季气温升高,空气中的湿度增加,体内的汗液无法通畅的发散出来,即热蒸湿动,湿热弥漫空气。人身之所及,呼吸之所受,均不离湿热之气。所以,暑令湿胜,使人感到四肢困倦,萎靡不振。因此,在芒种节气里人们要注意增强体质,避免季节性疾病和传染病的发生,如中暑、腮腺炎、水痘等。

立夏

夏季要神清气和、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对外界的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即“心静自然凉”。

每日温水洗澡,睡眠时不宜开电扇送风,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夜间露宿。夏季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场地选择在空气新鲜的地方,锻炼的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为好,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会引起风湿痹证、黄汗等多种疾病。 小暑

小暑节气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春夏养阳”,所以人们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热在三伏”,因此,小暑时节,人们用当少外出以避暑气。

大暑

“稻在田里热了笑,人在屋里热了跳。”盛夏高温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但对人们的工作、生产、学习、生活却有着明显的不良影响,防暑降温尤其重要。大暑是阴暑等疾病的多发时节,阴暑是多因为贪凉、露宿太过、久卧空调房、通宵开电扇、热后冷水淋浴、大量饮用生冷油腻食品引起的。

立秋

由于盛夏的余热未消,立秋素有“秋老虎”之称。这种炎热的气候,往往要延续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气才能真正的凉爽起来。故此在这个节气中仍需要注意防暑降温。

处暑

处暑时节,“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气候特征明显。昼热夜凉的气

候,对人体阳气的收敛形成了良好的条件。处暑之时,人们的养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不宜急于增加衣服。“春捂秋冻”,但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②睡觉时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③白天只要室温不高就不宜开空调,可开窗使空气流动。④在秋分之前,雨前气温偏热,雨后气温偏凉,易引发风寒或风热感冒,应注意防护。

白露

白露是八月的头一个节气,昼夜温差达10℃,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炎热的夏天已过,而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了,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俗语云:“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处暑仍然,每天用一盆须用一盆水洗澡,过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身裸体了,以免着凉。

秋分

因为秋分节气已经真正进入到秋季,作为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原则。因此,精神调养最主要的是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避萧杀之气,收敛神气,适应秋天平容之气。体质调养可选择我国古代民间九九重阳(阴历重阳节)登高观景之习俗,登高远眺可使人心旷神怡,所有的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顿然消散。这是养生中的养收法之一,也是调节精神的一剂良方。

寒露

寒露节气气候最大的特点是“燥”邪当令,而燥邪最容易伤肺伤

【篇三:24节气养生法】

一、小寒 1月5日-7日 冷风寒气冰天地——小寒养生“三九

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寒时节,饮食中多食用一些温热食物以补益身体,防御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日常食物中属于热性的食物主要有鳟鱼、辣椒、肉桂、花椒等,属于温性的食物有糯米、高梁米、韭菜、茴香、香菜、芦笋、芥菜、南瓜、生姜、葱、大蒜、杏子、桃子、大枣、桂圆、荔枝、木瓜、樱桃、羊肉、猪肝、火腿、狗肉、鸡肉、羊乳、鲢鱼、虾、海参、酒等。

二、大寒 1月20日-21日

装素裹腊梅飘——大寒养生 大寒与立春相交接,所以冬三月的进补量应逐渐减少,以顺应季节的变化。食补多以固护脾肾,调养肝血为主。故饮食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使肾气坚固,切忌黏硬、生冷食物。宜热食,防止损害脾胃阳气,但燥热之物不可过食。食物的味道可适当浓一些,要有一定量的脂类,保持一定的热量。此外,还应多食用黄绿色蔬菜,如胡萝卜、油菜、菠菜等。

三、立春 2月3日-5日 四、雨水 2月18日-20日

雨水谨防湿邪,饮食调节:春季气候转暖,然而又风多物燥,宜应多吃新鲜蔬菜、多汁水

果以补充人体水分。由于春季为万物生发之始,阳气发越之季,应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养脾脏之气;少吃生冷粘杂食物,以防伤及脾胃。药物调养:要考虑脾胃升降生化机能,用升发阳气之法,调补脾胃。可选用沙参、西洋参、决名子、白菊花、首乌粉及补中益气汤等。起居劳逸调摄: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忌食食物:正月忌食羊肉、狗肉、雀肉,不得生食葱蒜,花生宜煮不宜炒。

五、惊蛰 3月5日-7日

惊蛰顺时养阳,春回大地,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而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故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春天肝气旺易伤脾,因此春季要少吃酸,多吃大枣、锅巴、山药等甜食以养脾。

六、春分 3月20日-22日

百草发芽,百病发作——春分防故疾复发,此时易发常见的非感染性疾病有高血压、月经失调、痔疮及过敏性疾病等。在此节气的饮食调养上禁忌偏热、偏寒、偏升、偏降的不当饮食,如在烹调鱼、虾、蟹等寒性食物时,其原则必佐以葱、姜、酒、醋类温性调料;在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助阳类菜肴时常配以蛋类滋阴之品。此外,在思想上要保持轻松愉快,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在起居方面要坚持适当锻炼、定时睡眠、定量用餐,有目的地进行调养。

七、清明 4月4日-6日

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慢性肾炎、消化不良等都为适宜。建议多食种子植物如荞麦、稻米、扁豆、薏仁、花生、黄豆、咖啡豆、葵花子等。

八、谷雨 4月19日-21日 谷雨适时调情志 谷雨节气以后是神经痛的发病期,如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等。谷雨节气的膳食调养应体现“天人相应,食药一体”的营养观,风寒湿痹之人忌食柿子、柿饼、西瓜、芹菜、生黄瓜、螃蟹、田螺、蚌肉、海带等生冷性凉的食物;热痹患者忌食胡椒、肉桂、辣椒、花椒、生姜、葱白、白酒等温热助火之品。

立夏养心正当时,“增酸、减苦、重养心”。夏季常常衣单被薄,即使体健之人也要谨防外感,老年人更要注意避免气血瘀滞,以防心脏病的发作。故立夏之季,情宜开怀,安闲自乐,切忌暴喜伤心。清晨可食葱头少许,晚饭可饮红酒少量,以畅通气血。具体到膳食调养中,我们应以低脂、低盐、多维、清淡为主。

十、小满 5月20日-22日

小满除湿正当时 小满是皮肤病的高发期,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常吃具有清利湿热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绿豆、冬瓜、丝瓜、黄瓜、黄花菜、水芹、荸荠、黑木耳、藕、胡萝卜、西红柿、西瓜、山药、蛇肉、鲫鱼、草鱼、鸭肉等;忌食高粱厚味,甘肥滋腻,生湿助湿的食物,如动物脂肪、海腥鱼类、酸涩辛辣;性属温热助火之品及油煎熏烤之物,如生葱、生蒜、生姜、芥末、辣椒、茴香、桂皮、韭菜、茄子、蘑菇、海鱼、虾、蟹各种海鲜、牛、羊、狗、鹅肉类等。

芒种谨防梅雨伤。历代养生家都认为夏三月的饮食宜清补,如香蕉、菠菜、玉米、荞麦、大豆、山药等可为人体提供所必须的糖类、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等营养素及大量的维生素,可预防疾病、防止衰老。此外人们饮食勿过咸、过甜。老年人因机体功能减退,热天消化液分泌减少,心脑血管不同程度的硬化,饮食宜清补为主,辅以清暑解热护胃益脾和具有降压、降脂的食品。

十二、夏至6月20日-22日 夏至日滋补 “三高”老人警惕“热中风”,夏日提倡“子午觉”。 夏季清补:先清解,后补益。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之疾。此外以清淡为主,可多吃一些清热利湿的食物,像西红柿、草莓、黄瓜、绿豆、芹菜、莲藕、白粥等食物在夏天食用都比较有益。

小暑避暑湿 祛湿热养心防腹泻,多吃丝瓜。夏季是消化道疾病多发季节,在饮食上要注意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的不良习惯。饮食应以适量为宜,过饥,则摄食不足,化源缺乏,而致气血不足,引起形体倦怠消瘦,正气虚弱,抵抗力降低,继而引发其他病症;过饱,会超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运化功能,导致饮食阻滞,出现脘腹胀满嗳腐泛酸,厌食,吐泻等伤脾胃之病。 十四、大暑 7月22日-24日 大暑防中暑 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阳虚证,是最佳的治疗时机。

秋来“伏”不去,祛湿养脾胃,秋天宜收不宜散,故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有“秋不食肺”之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者。秋季时节,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十六、处暑 8月22日-24日

处暑防温燥 进入秋季养生,首先调整的就是睡眠时间,早睡早起是人所周之的。处暑节气宜食清热安神之品,如银耳、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此外“少辛增酸”防秋燥。

十七、白露 9月7日-9日

白露当养阴,此节气中要避免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气管病的发生。因过敏引发的支气管哮喘的病人,平时应少吃或不吃鱼虾海腥、生冷炙烩腌菜、辛辣酸咸甘肥的食物,宜以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用葱白、生姜、豆蔻、香菜可预防治疗感冒;用甜菜汁、樱桃汁可预防麻疹;白萝卜、鲜橄榄煎汁可预防白喉;荔枝可预防口腔炎、胃炎引起的口臭症;红萝卜煮粥可预防头晕等。防秋燥中,可适当地多服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品,也可用一些润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人参、沙参、西洋参、百合、杏仁、川贝等,对缓解秋燥多有良效。

十八、秋分 9月22日-24日

秋分防燥凉、对于那些阴气不足,而阳气有余的老年人,则应忌食大热峻补之品;对发育中的儿童,如无特殊原因也不宜过分进补;对痰湿质人应忌食油腻;木火质人应忌食辛辣;对患有皮肤病、哮喘的人应忌食虾、蟹等海产品;对胃寒的人应忌食生冷食物。古代医者把乌鸡、羊肉、驴皮、葱、姜、枣等视为阴阳气血之用,或调补胃气之用。

十九、寒露 10月8日-9日

养肺阴、补肾健胃、防抑郁,此时燥邪之气易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精,饮食调养应以滋阴润燥(肺)为宜。应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柔润食物;同时增加鸡、鸭、牛肉、猪肝、鱼、虾、大枣、山药等以增加体质;少食辛辣之品,如辣椒、生姜、葱、蒜类。此外,该时令首选的水果有梨、柿、葡萄、香蕉等;蔬菜有胡萝卜、山药、冬瓜、藕、银耳以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寒露防寒,搓搓大椎,弹弹手指,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二十、霜降 10月23日-24日

梅映红霞报晚秋——霜降养生 霜降赏红叶,护好“老寒腿”,心气平和,养我精气神。霜降季节的滋补重点在润肺健脾,秋季是易犯咳嗽的季节,也是慢性支气管炎容易复发或加重的时期。要少吃冷食和刺激性强的食物, 可以多吃些梨、苹果、白果、洋葱、雪里蕻、银耳、山芋、栗子、山药、百合、蜂蜜、核桃、大枣、白薯等,这些食物都具有养肺健脾、补肾强筋的功效,是可提倡的进补佳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