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探析毛泽东文艺思想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探析毛泽东文艺思想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来源:华拓网
丨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M探析毛泽东文艺思想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张丁月

(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摘 要】 文章阐述了毛泽东文艺思想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实践性对“经世致用”的继承;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服务对象对“民本思想”的继承;毛泽东文艺方针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继承;毛泽东文艺评价标准对“文质”并重思想的继承。概括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继承传统文化的意义:有利于汲取传统文化的有益成果,巩固文化根基,树立文化自信;有利于巩固群众基础,加强创新意识;有利于发扬扩大文化的精神力量,提升文化实力,增强综合国力。【关键词】 毛泽东文艺思想;传统文化;继承 

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作为文化创新的前提,在文化发

展的历史进程里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如果脱离文化继承谈发展,文化就只能成为无水之源、无木之本。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从分析文艺作品“源”与“流”的角度阐述“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形成了“古为今用”为核心的传统文艺观,这一思想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根基,也为后世如何正确对待继承问题做出了完美的解答。

一、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主要观点对传统文化的继承1、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实践性对“经世致用”的继承经世致用思想在明清时期被正式提出,但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孔子时代,通常形成发展于国家动荡之时,泛指将自身所学投入、运用到国家治理与建设中,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动态,寻找生存之法,反对伪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主张以及治世之道,身体力行为解决乱世纷争而游走四方,希望能摆脱现状达到天下大同。由此可以看出儒家文化本身倡导“入世”以及“致用”思想,致使后代儒生形成“通经致用”的文化传统并得以延续。例如后世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使后代学者认识到,既要注重丰富学识,磨砺人品,又要拥有胸怀天下的责任与担当,将学与用相结合,贯通理论与实际才能避免陷入虚无主义。

毛泽东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文艺产生与发展的问题上始终强调“致用”的重要性,将这种思想与哲学理论相结合归结为文艺的实践性,毛泽东认为文学艺术的产生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社会生活在头脑中的反映,文学艺术者只有经过长期的实践过程,通过观察、体验、创作而成的文艺作品才能迸发出生机与活力,这样的文艺才是为劳动人民而服务的,才能满足实际斗争的需要。而文学艺术能否蓬勃发展也更是离不开社会实践的检验,文艺只有不断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而发展变化才能最大化地突出文艺的政治性色彩。所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非常看重艺术的实践功能,《在延安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不难看出毛泽东对文艺实践性的阐述正是“经世致用”思想在革命时期的综合运用,毛泽东文艺的实践性表达了革命文艺应该如何发展、为谁服务的问题,是传统文化在革命时期的延续。

2、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服务对象对“民本思想”的继承在中国民本思想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它最开始用来表达君王对民众治理问题的重视,传统的民本思想旨在告诫君王重视民生,珍惜民力,关注百姓生活,从而防止君王对权力的滥用,因为封建社会的局限性导致这种民本思想的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封建王权与巩固专制制度。在历史上,许多政治家与思想家均有民本思想的主张,例如周公提出“敬德保民”思想,认为保民是顺应天命的行为,将这一思想融入周朝统治,在当时具有非常重要的进步意义。相比较而言孔子的民本思想内容要丰富、具体的多,孔子认为民本思想的核心是爱人,以“仁爱”为主线、以“富民”为目标、以“德政”为手段、在教育上强调“有教无类”,培养了大量优秀弟子使民本思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孟子更是在继承了前人民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认识,主要观点分为养民、重民、化民、保民等多个层次。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更替,各家对于民本思想的认识不断深入,所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民的力量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

毛泽东向来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地位,在文艺思想中也坚定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在延安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提出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问题,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文艺要与封建主义的文艺相区分,认为文艺凡是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所专有的,都不是人民大众的文艺,而人民大众的文艺是无产阶级的,是包括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的文艺。只有文艺为群众服务,贴近群众生活才能达到思想战线的统一。毛泽东给人民群众下了明确的定义,将传统关注民众的“民本思想”完美运用到了革命文艺思想当中,强调人民群众才是文艺服务对象的主张,提倡好的文艺应是以提升工农兵精神境界为目的描写和表现人民生活面貌的作品,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艺发展要求,深化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3、毛泽东文艺方针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继承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都是来自中国古代成语,形容在思想自由的环境下文化观念相互碰撞而生成的文化繁荣的景象。百花齐放一词最早出自清朝李汝珍的长篇小说《镜花缘》第三回:“百花仙子只顾在此著棋;哪知下界帝王忽有御旨命他百花齐放。”后用来形容百万鲜花盛开,绚丽多彩的局面,引申到艺术中即形容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共同点缀在文艺花篮中,像花一样争相开放。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学派之争,包括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杂家、阴阳家等各派针对复杂的政治局势各抒己见,寻求阶级斗争的正确出路,是封建时代思想文化的一大飞跃,奠定了中国封建文化的基础,也为革命文艺如何蓬勃发展问题提供了思路。

在1956年5月2日,第七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说:“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说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年以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派,诸子百家,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毛泽东审时度势,仿效历史,依据传统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提倡文艺的发展需要给予广大的文艺工作者充分施展的空间,给予学术以及艺术创作充分的自由,鼓励文学艺术者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致使优秀文艺成果层出不穷,不仅文学题材得以扩大、文学风格多样,还促使艺术领域空前发展,成果颇丰。

新西部 NEW WEST 2019年10月中旬刊

5

M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丨

4、毛泽东文艺评价标准对“文质”并重思想的继承文质并重思想即文质观中“文”与“质”的关系,最初的文质观被儒家用来特指君子的德性与文采,所谓“质文兼备”为君子。到了魏晋时期,文与质的关系不单指向评价君子的标准而且用来表达文学创作的价值观念,曹丕撰写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部文学专论,不长的篇幅中涵盖了文学理论批评的重要思想,包括文学作品的功用,作家修养和作品风格,不同的文体特点、标准,文学批评的正确态度等,这些理论批评观点的提出在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陆机在《文赋》中表达了对文学艺术特质的追求和美文技巧的重视,即其文质并重的文质观,这体现在艺术构思与艺术表现两个方面,讨论的根本问题就是文学创作中内容与形式的问题,是对文学特质认识的深入。刘勰同样秉承文质并重的文质观,在《文心雕龙》中建立了一个以“文”和“质”为中心的理论体系,提出了更全面的观点,这些文艺批评论断对于今天的文艺创作仍具有重要价值。

可以说中国古代的文艺批评理论达到了相对成熟的水平,毛泽东文艺评价标准: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究其实质能看到传统文艺评价的影子,其文艺评价的中心仍旧没有跳脱对政治与艺术关系的思考以及文与质之间的追问。在革命文艺评价问题上毛泽东是这样总结的:“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这一定义完美表述了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内容和反映时代浪潮的文艺形式,是在传统文艺评价文质并重的基础上根据革命实际的需要而提炼出的文艺评价标准,符合战争年代文艺建设以及政治目标,在革命时期为文艺的普及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更为团结革命队伍发展民族精神产生了积极地影响。

二、毛泽东文艺思想继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1、有利于汲取传统文化的有益成果,巩固文化根基,树立文化自信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不仅是文明演进过程中对历史文化发展与意识形态的概括,而且已经深深熔铸在习俗、建筑、文艺与思想观念各领域之中,体现在人们交往方式与行为习惯之中,是中华走向文明的理论基础。继承传统文化的有益成果,丰富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有利于促使传统文化思想留存并得以发扬,让传统文化散发出永久魅力与时代风采;有利于树立当代的文化自信,帮助人们拥有

(上接第16页)

鉴别文化的能力与内化真理的机智;有利于巩固中国上下

五千年的文化根基,使中华民族拥有坚定的时代信仰与复兴希望。

2、有利于巩固群众基础,加强创新意识

毛泽东文艺思想凝结了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传统文化与当代实际的完美结合,文化继承的目的是为了让其获得更好的发展,只有注重发展树立创新意识才能使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历久弥新。毛泽东在充分肯定传统文化优秀遗产的基础上提出“古为今用”的理论,将传统文化渗透在毛泽东文艺思想发展的各个阶段,这充分贯彻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方略。毛泽东坚持文艺应为人民大众而服务,不仅将文艺的发展领上了正确的道路,而且为文艺的发展奠定了群众性基础,符合马克思文艺理论的原则要求,使革命文艺繁荣发展得到保证。

3、有利于发扬扩大文化的精神力量,提升文化实力,增强综合国力

文艺是引导中国人民意识形态的指南针,毛泽东文艺思想在革命时期成为了人民群众的灯塔指引着革命最终走向胜利,促使文艺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与繁荣,文艺成果颇丰,在当今的文艺发展中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文化是一个国家与民族共同的思想烙印,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能够转化成物质力量并迸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感召力,发展与完善文艺思想对于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影响,发展与完善文艺思想对于国家繁荣富强也同样意义非凡,文艺思想的发展促使文化作为当代软实力成为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柱。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47-879.

[2] 毛泽东文艺论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48-228.

[3] 董学文.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历史地位[J].北京大学学报,1984.

【作者简介】

张丁月(1994—)女,汉族,吉林通化人,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在读研究生.

实现和发展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先进性体现之三:强大的自我完善能力提升自信。一种好的政治制度,必须能够吐故纳新,从而实现自我更新。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我国政治制度不断完善发展。例如,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普遍实行领导干部任期制度,通过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确立和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保证党和国家领导机关和人员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实践证明,对照“八个能否”的评价标准,我国在解决这些重点问题上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可见,这套政治制度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

先进性体现之四:显著的制度绩效支撑自信。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保障。在这个制度的保障下,我们创造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奇迹。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人类政治文明贡献了中国方案。1989年,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预言,西方自由民主制度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历史将在这里终结。但是,面对中国的民主模式所创造的辉煌成就,福山2009年对自己先前的观点进行了修正,他指出由于中

6

新西部 NEW WEST 2019年10月中旬刊

国的崛起,“历史终结论”还有待进一步推敲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不仅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也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政治文明,展现了中国智慧,为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显著绩效的有力证明。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06.

[2] 尹汉宁.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J].红旗文稿, 2016(11)5.

[3]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作者简介】

姚 薇(1982—)女,湖北枝江人,中共宜昌市委党校政治学与管理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3.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